在以往每個老師的心目中,什么樣的課才能稱得上一節“漂亮”的課呢?無論他人還是自己的公開課,所謂“漂亮”的課,一定要經過幾輪打磨,反復修改教學設計和學習任務單,充分的預設,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反饋,還有完全在預設范圍內的生成,甚至包括剛剛卡在小結后的下課鈴聲,等等。一切都要顯得非常完美,一切也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由此看來,今天這節課,在這樣的標準下,無疑是“失敗”和“難看”的。
但是,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漂亮的課?!
我選擇的課題是物質的間的相互轉化,是九年級化學學習當中第一個綜合性專題。本專題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的化學反應方程為基礎,通過物質之間的相互一步轉化,幫助學生以九(上)教材當中的三種重要的氣體——氫氣、氧氣、二氧化碳為中心,建構基于以上三種氣體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是學生形成化學觀念,培養科學思維的第一步。
本專題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推斷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我在剛上課后第一個默寫化學方程式環節就出了“問題”,隨機抽到的一位展示的同學,恰恰是班里基礎最為薄弱的幾個學生之一,能寫得出的內容幾乎不到一半。
我當時便重新挑人,換了一位成績中游的同學,果然答案略有瑕疵,幾乎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如果我一開始就選擇“搶權”展示,這一定會是一個“漂亮”的環節,敢去搶權的孩子,自然有十足的把握,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答案。
課后王博士問我:“如果換成搶權,這真的就是漂亮嗎?”沒錯,這些“漂亮”都是建立在對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的絕對掌控,甚至為了呈現“完美”的效果,而選擇性忽略一些課堂生成的基礎之上。這一切無疑是教師在統領全局,而本應該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又回到了被動的位置。搶到答題權的學生,就是這堂課上真正需要我們更多關注的學生嗎?答案是否定的,答錯甚至答不上的才是我們需要幫助和引導的對象。一堂“漂亮”的課,毫無疑問地為所有人營造一種“老師教的懂,學生都學會”的虛假繁榮。
同樣的,還有每逢公開課必定會出現的“小組合作”?!靶〗M合作”的初衷在于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當中來,那么在合作后的結論或成果是如何產生的呢?是組員切切實實的互相討論合作?還是組內某個學生獨立完成后,單方面向組員輸出?這往往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無法觀測的一點。經過王博士和李主任的指導,我覺得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細化小組合作的分工和內容,從縮小小組規模開始,設計評價量規,借助數據,將小組合作落到實處。而麻吉星的使用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和數據支撐。
經過一段時間的麻吉星的使用,我和學生都離不開反饋器。作為理科教師,麻吉星帶來的便利不言而喻,但是今天經過王博士的點評,讓我覺得以前對于動態數據的處理,有時還是有所欠缺的。比如今天課上的強化練習第2題,初次投票后正確率僅為
25%。
少于30%的學生能夠正確作答,說明題目設置偏難,在沒有查看小組內選擇的情況下開展小組討論,無疑會導致討論效率的低下,二次選擇正確率提升很低,而錯誤選項C的選擇率反倒大幅提升。
經過各選項挑人提問,再經過三次選擇,方才使正確率提升到68%。很顯然,二次選擇之前的討論效率低下,甚至通過C選項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討論的方向已經出現了偏差。
那么兩次選擇后的行為比較,很顯然挑人講解的效果要遠遠優于小組討論,這就是在提醒我們,選擇課堂互動模式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做好生成的預判,作出選擇之前仔細的想清楚,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是否輻射到每一個學生?是否有益于學生的學習?
挑人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其中一個同學的作答歷程從選擇正確答案到經過討論后變成了不會,再到自己講解后又回到正確選項。
原來這位同學二次選擇的時候,聽取了同組其他同學的觀點后,對于自己的觀點出現了動搖和懷疑,這也是基礎知識不牢的一種體現。再經過自己和其他同學講解后,方才有了一個清晰的判斷。通過三次選擇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不僅這一位同學在討論后從會變成了不會,為什么會有這種思維歷程?這一組動態數據所反映出的深層原因,可以做為一項優質的課題,深入研究。而這些動態的生成是以往教學模式和很多技術平臺當中無法體現的。這些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對于我們診斷學情,調整教學策略,有著指導意義,將會使我們的教學更精準更高效。
感謝王博士的點評和指導,讓我透過數據看板之外看到了本質,也讓我擺脫了“演”課的支配,正是這節“不漂亮”的課,讓我更加清晰如何把以生為本落到實處。也正是這節沒講完的課,為我打開了數據分析的新思路。然而,正如王博士所說:“教學總是要回歸到人, 數據、科技其實會幫助你更接近‘人’;當你只用表象時, 你會離人越來越遠?!甭榧墙o我們帶來的變革不僅僅是手段上,更是觀念的變革。在數據的指導下,將精心的預設和動態的生成有機的相結合,才是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