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秦本紀(jì),看到這么一句,“十年,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從整句的意思看,顯然太史公想說,秦孝公十年,衛(wèi)鞅官拜大良造,他統(tǒng)領(lǐng)秦軍包圍了魏國的國都安邑。魏軍不敵,高舉白旗,投降了。
可是,你注意到?jīng)]有,白話翻譯出來的這兩句,有兩個主語。前者是衛(wèi)鞅,后者是魏軍。當(dāng)然,魏軍做主語,投降做謂語,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可是,在太史公那字字珠璣的史記里,可只有一個主語,即衛(wèi)鞅。那么,“降之”又該如何翻譯呢?
1 降之
岳麓版《白話史記》的譯文是這樣的。“十年,衛(wèi)鞅任大良造,率領(lǐng)軍隊圍困魏國的安邑城,迫使他們投降?!痹缆窗孀g文有兩處譯得好。一是圍困,二是迫使他們投降。
把“圍”想當(dāng)然譯為包圍,只能說明一種軍事狀態(tài)。而圍困還表達(dá)出了圍的結(jié)果,魏國已經(jīng)被困住了,這使得它向秦國投降來的更自然。而迫使他們投降,則完全不用更換主語,就巧妙、自然地說明了誰輸誰贏的局面。
那么,“降”本就有迫使。。。投降的意思,還是只在古文里如此解釋,就好像通假字那種的?
字源說,降的左邊是一座土山,右邊是兩只方向朝下的腳,表示“從高處向低處走”的意思,音jiang。后來引申為“投降”、“降服”義,音xiang。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也講,降,音xiang時,一是指投降;二是指使投降,使馴服,比如降龍伏虎,一物降一物。
這下,終于找到岳麓版《白話史記》的譯文出處。下次自己翻譯的時候,也不需要費勁地變換主語了。
接下來,另一個問題隨之產(chǎn)生。那就是什么時候譯為投降,什么時候譯為使投降呢?是不是只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察言觀色看誰厲害就可以?還有,降有兩個讀音,好幾種意思。在《史記》里,太史公又是如何使用這個字的?一時興起,就學(xué)著孔乙己老先生細(xì)究茴香豆的茴字寫法,去《史記》回看“降”字。
2 降秦,來降
秦本紀(jì)中,降以三種方式現(xiàn)身,都讀xiang。
第一種,“由余數(shù)諫不聽,穆公又?jǐn)?shù)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降的后面跟了國家的名稱,讓人一看就明白,姬由余投降秦國了。同樣的用法還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fā)兵擊秦,相距?!?br>
第二種,就是這“降之”的用法,即迫使他投降。除了“十年,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币酝?,還有秦惠文君九年時,“與魏王會應(yīng)。圍焦,降之?!币约扒鼗菸耐跏荒陼r,“樗里疾攻魏焦,降之?!?br>
第三種,“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降后面沒有賓語,直接就是某人來投降,簡單明快。
索性再回顧之前已經(jīng)讀過的五帝本紀(jì),夏本紀(jì),殷本紀(jì)和周本紀(jì),看看“降”還有哪些用法。
3 降居
五帝本紀(jì)里“降”是這樣用的?!版凶鏋辄S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憋@然,這里不存在投降或降服的意思,降讀jiang,但也絕不是“從高處向低處走”的本義。
《現(xiàn)代規(guī)范漢語詞典》講,降讀jiang時,有三個意思。其一是由高處向低處移動,落下(與升相對),比如降落,下降。其二是使落下,降低,例如降旗,降級。第三就是出生,出世,如降生,降世。
那么,這里的降居,是指黃帝把兒子封為封疆大吏或諸侯,外派到江水、若水這兩個地方居住,還是說青陽出生在江水之濱,而昌意出生在若水河畔?畢竟,黃帝居軒轅之丘,在現(xiàn)今的河南新鄭。江水,是上古時期四瀆之東瀆,大概在山東。若水,即雅礱江,在四川。這兩個地方距離黃帝的居所可都不近。一般為人父母,不都希望子孫承歡膝下,有幾個舍得這樣放養(yǎng)的?
岳麓版《白話史記》把這話翻譯為,青陽下封到地方居住在江水之濱,昌意下封到地方居住在若水。
總覺著不甘心,就繼續(xù)查找“降居”二字的釋義。在百度發(fā)現(xiàn)了一種類似的說法,是度娘參考《漢典》給出的解釋。降居即貶謫遷居,亦謂天子之子出為諸侯。為了增強(qiáng)說服力,度娘還引用了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其實,古時凡由漢民族地移居外域,便說為竄謫或降居。如《國語·周語》不窋。。。自竄于戎狄之間,便是絕好的證據(jù)?!妒酚?五帝本紀(jì)》言,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所謂降居,也就是謫居?!?br>
黃帝的這兩個兒子,都是正妃嫘祖所生,沒看到史記里提及他倆犯了什么事,怎么就遭貶謫?有沒有可能太史公在這里只是想說青陽和昌意在哪里出生,而非貶謫遷居到何地呢?畢竟,度娘也可查到,青陽出生于江水,昌意出生在若水。
我查了一下《漢典》的由來。漢典官網(wǎng)說,漢典是一個面向廣泛受眾、含有豐富及有益內(nèi)容的教育和信息網(wǎng)站。漢典始建于2004年,是一個有著巨大容量的字、詞、詞組、成語及其他中文語言文字形式的免費在線辭典,旨在介紹中國文化、歷史和語言,為那些在中文學(xué)習(xí)、研究方面有興趣的人提供說明與服務(wù),并探討中文語言文字使用的規(guī)范和標(biāo)準(zhǔn)。
那么,貶謫遷居一說,有沒有更官方,或者剛有說服力的依據(jù)呢?
許慎《說文解字》里,說降(jiang)的本義是從高處走下來。由此引申為降落、下。從降落的意義,又引申為降生。凡從降取義的字皆與從高到下等義有關(guān)。
字源上說,居是會意字。金文從尸(坐著的人),從幾(矮小的桌子),表示靠幾休息之意。篆隸楷從尸、從古,表示自古傳下來的一種原始坐法。本義是坐,引申為居住。
好吧,似乎《說文解字》,《漢典》,還有《李白與杜甫》關(guān)于降居的說法不謀而合。那么,黃帝又為什么要把正妃生的這兩個兒子降居到外地呢?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jì)》有這樣的記載,“(玄囂)降居江水,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在位百年而崩?!?
關(guān)于玄囂的生平,度娘還講了一個勵志的故事。說這位玄囂,也就是少昊,在父黃帝和母嫘祖的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lǐng)。少昊少年被黃帝送到東夷部落聯(lián)盟里最大部落鳳鴻氏部落里歷練,并娶鳳鴻氏之女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lǐng),后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
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若水沿流,間關(guān)蜀土,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斯水,為諸侯焉?!?br>
倘若略去細(xì)節(jié),不考證《水經(jīng)注》說昌意為長子是否謬誤,單看地理分布。黃帝征伐的地域,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在下圖可見,黃帝的版圖東至山東,西至甘肅,南至湖南,北至河北。那么,玄囂降居江水,則處于炎黃部落與東夷部落接觸的最前沿。而昌意降居若水,在四川,又迎娶蜀山氏女。這樣說來,不論是玄囂外出歷練,威望日隆,升任部落首領(lǐng),還是昌意不足繼承大位而被下封,總之就是將嫡子分封到其出生地后,黃帝一族對已經(jīng)征服的土地管控權(quán)大大加強(qiáng)了。換句話說,帝王之家難得像小門小戶一般兒女情長。
這樣,把降居理解為黃帝把兒子封為諸侯,外派到江水、若水這兩個地方居住,更符合黃帝的國策,也更接近太史公不寫空言的風(fēng)格。
4 降水和帝不降
夏本紀(jì)里出現(xiàn)的降與水名和君王名字有關(guān)。
頭一個是水名,叫降水。原文是“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這是講大禹治水疏導(dǎo)黃河的情形。從積石山開始疏導(dǎo),黃河一直流過龍門山,往南流到華山北面,又向東流過砥柱山,再向東流經(jīng)盟津,繼續(xù)向東經(jīng)過洛水注入黃河的一段,直到大邳山,往北流過降水,進(jìn)入大夢澤,繼續(xù)北上分散成九條河道,繼而又匯合成為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這些說起來都繞嘴的山山水水,頭條@地圖書用下面這張圖表達(dá)得清清楚楚,也讓人只看圖就能明白當(dāng)年大禹治水的艱辛和功績。
第二個,是帝不降,他可是夏朝一位君王。有關(guān)帝不降的原文是這樣的?!暗坌贡?,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睆氖酚浽目?,這位帝不降深知自己兒子孔甲不能擔(dān)當(dāng)治國的重任,所以一改夏朝傳位兒子的制度,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
看到內(nèi)禪這一舉動,不由對這位帝不降心生好感,就多查了些他的資料。《竹書紀(jì)年》記載,“帝不降,元年己亥,帝繼位。六年,伐九苑。三十五年,殷滅皮氏。五十九年,遜位于弟扃。帝扃,元年戊戌,帝即位。十年,帝不降陟。三代之世內(nèi)禪,惟不降實有圣德?!笨戳T,確有同感。
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字,“陟”。字源上說,“陟”的本義是登山或登高,如《詩經(jīng)》:“陟彼景山(大山)”。陟的一邊是阜,就是土山,另一邊是兩個止,即由下而上登山的雙腳??蔀槭裁础妒酚洝防镎f帝王去世用“崩”而《竹書紀(jì)年》要用“陟”這個和“降”意思相反的字呢?
答案仍在《竹書紀(jì)年》里?!暗弁踔澜栽悔?,《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帝以土德王,應(yīng)地裂而陟?!币膊恢肋@樣說,是不是對帝王身后其魂魄升天的一種想象?也許,《竹書紀(jì)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zhàn)國時期魏國史官所做,這些史官要直白地彰顯自己對帝王的崇拜吧。
5 降播,降年和降威
在殷本紀(jì)里,“降”出現(xiàn)過三次。
首先是降播。 太史公寫道:“后稷降播,農(nóng)殖百榖?!边@里有點神話后稷,說他降下播種的教誨,農(nóng)地就種植了百谷。
其次是降年,出現(xiàn)在賢臣祖己勸誡武丁帝的一段話里。祖己說:“唯天監(jiān)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br>
這段話很長,也很語重心長。祖己說,上天監(jiān)視下民遵守義理標(biāo)準(zhǔn)的情況,降給人的年歲就有長有短,并非上天要折人的壽。祖己這說法和《道德經(jīng)》里的不知“?!保鲀从悬c類似。借用一位微信讀書朋友的妙語,叫做“上天垂象,福禍無門,惟人自召?!?br>
最后一個是降威,原文是“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那意思是在仰頭問天,老天怎么還不降下威嚴(yán),要滅亡紂王的命令為什么還不到達(dá)?
這三處,都用降的引申義,有降下的意思。降下教誨、福壽這等好事,還可以理解為賜予,給予。
6 降休,王降翟師
還有一個朝代,那就是周。周本紀(jì)里,降出現(xiàn)了三次,除了“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以外,值得說一說的有以下兩處。
其一是降休。武王伐紂時,商王朝的百姓都在郊外迎候,武王便讓群臣向百姓宣告 “上天降休!”那意思是說,上天賜給你們平安,也就是不打仗啦,大家都放心,沒事啦。
另一個是王降翟師。原文是“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這里的降暗含指派,派遣的意思。周惠王十五年,惠王派翟族軍隊來討伐鄭國。可是周天子的這個指派或者派遣有沒有成本呢?下一句就見分曉。“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為后?!被萃醺屑さ宰迦?,將要娶翟族女子做王后??磥?,沒有實力和底氣,即便是周天子,這個“降”字也不是那么好用的。
至此,截止秦本紀(jì)的“降”都復(fù)習(xí)了一遍。隨著文字的回看,又在那塵封的往事里思索了一番。
最后,我想說的是,“降”讀jiang音時還有減低、貶抑的意思,如降心相從,就是委屈自己的意愿,服從別人。這則成語出自左丘明《左傳·隱公二十八年》。原文為“天禍衛(wèi)國,君臣不協(xié),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焙迷?,我們現(xiàn)在讀書寫字,可以選擇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可曲徑探幽,也可博采眾長,豈不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