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動態多元評+實實在在價=有效動態評價(課堂評價一轉、三性、八原則)
一、課堂評價的轉型
評價的真正內涵,是從特定的目的出發,根據一定的標準,通過特定的程序,對已經完成或正在從事的工作進行檢測,從而對工作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高效課堂師生評價目的首要定位是從傳統的甄別、鑒定、評判功能轉向診斷、促進、發展的新功能;其次通過評價要評出一種精神,評出一種導向;另外評價不僅僅在于解決課堂的問題,而更在于重新構建學校的一種民主、向上、求真的新文化。可見課堂評價是為了激勵師生更好的發展,評價是武器,評價是導向,評價是引領。優質的評價是催生人才的助產婆,劣質的評價是扼殺師生智慧的劊子手。
二、課堂評價三個特點
筆者在評價體系方面構建的的核心觀點是:
1、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指標、權重動態;評價既重過程又重結果;評價構成鏈條;評要轉化成價。
2、初期放大評價,中期變化評價,后期逐步去評價。初期放大評價的含義是:要把評價作為指揮棒,要什么、評什么,缺什么、評什么,評什么就有什么;要特別重視評價,要堂堂評、日日評、周周評、月月評,評價要構成鏈條,起到累計效應。中期變化評價的出發點是:沒有任何一種評價是萬能的,師生對評價總是“喜新厭舊”,變化的目的旨在改變師生對初期評價的好奇、重視、分分計較到現在無所謂、厭倦、麻木的心態,破解師生課改進行一段時間后的疲憊問題。后期淡化評價內涵是讓文化在制度評價不到的地方起作用,課改推進實現主要從靠外部評價驅動轉向以精神、信仰的內驅動方向發展。
3、從結果性評價走向引導性嵌入式的過程性評性。從靠外部評價驅動轉向以精神、信仰的內驅動方向發展。從終結性評價走向目標導向性評價。目標導向性評價是與學習同時發生的評價,將評價融合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評價不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載體。
三、評價體系構建八個原則:
1、以學評教、學生參與原則:以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映射、反饋、倒推、評價教師的教學;最有權評價教師的是學生,加大學生對教師評價所占的權重。
2、捆綁制原則:抽查一個教師工作情況,該教師積分代表本組全體教師積分;若一個教師違反相關規定被扣分,則該教師所在學科組、班級全體教師均按同等數量扣分;考評時先考評集體工作的名次,再考評教師個人名次。
3、層級糾錯原則: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在最短時間內解決。若問題自己發現,自己改正,不扣積分;若備課組長、級段組長、督察組發現扣分一次翻倍。
4、動態性原則:動態性體現在指標的動態性、權重的動態性、考核層次的動態性及方案本身的動態性四個方面。具體講,考核指標不面面俱到,根據實施高效課堂工作的薄弱環節及其“最近發展區”確定幾項重點指標,同時加大管理者倡導的、教師經過努力方能達到的指標所占的權重,體現方案的導向性。如果教師都能達到的指標,下次就可以舍去,大部分能達到的指標就可以降低權重;如果沒設的指標或者權重過底的指標教師“忽視”了、“淡化”了,下次就可以添上或者加大權重。這樣通過這種螺旋式遞進的動態考評策略,就可以引導教師克服惰性、向高層次發展。
5、多元累計加權平均考評原則:變單主體、單效度、低效能的粗放性、封閉性管理為多主體、多效度、高效能的集約性、開放性管理,為教師業績考核實行“陽光操作”搭建平臺。具體講考評數據采集渠道有:督查組、備課組長、級段組長、科室負責人、學生自管會、教師自管會等個維度,采取加權取平均數方法。
6、過程性原則:變終端管理為過程管理。拿教學效果這項指標來說,一方面既要考核所教學生的成績,又要考核為取得好成績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及學生所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既要考核所教學生的絕對成績,又要考核所教學生的相對成績,也就是要重視所教學生成績的進步幅度;既要考核所教學生的顯形成績、近期發展,又要考核所教學生的隱性進步、長遠發展。
7、全面性原則:全面指的是目標設置及考核結果處理的全面性。既設單項獎,又設綜合獎;既設名次獎,又設進步獎。
8、實用性原則:考核方案“中看”又實用,同時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