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風的故事
太陽和風在爭論誰更強更有力,風說:「我來證明我更行,看到那兒有一個穿大衣的老頭了嗎?我打賭我能比你更快速脫掉大衣」。于是太陽就躲在云后,風就開始吹起來,愈吹愈大,大到像一場颶風,但是風吹的愈急,老人愈把大衣緊裹在身上。
終于,風平息下來了,放棄了。然后,太陽從云后露面,開始以它溫煦的微笑照著老人,不久,老人開始擦汗,脫掉了大衣,太陽對風說:「溫和和友善總是比憤怒和暴力更強更有力。」
這是一則古老的寓言,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在日常交往中,有時想讓他人按我們的意思行事時,有的人會直奔主題而去,往往收效甚微。而有的人會采用迂回戰術,不知不覺中就說服了對方。你一般會采用哪種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呢?溝通交流通常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體驗?①我通常很難說服別人,因此我不喜歡交流;②我常常能說服別人,很喜歡跟人交流,別人也很喜歡跟我交流。你屬于哪一種類型?你比較推崇溫和友善的交往態度——像太陽一樣溫暖,還是喜歡以主觀意識為主——像颶風一樣雷厲風行。
童彤的故事
盛夏的日子,中央電視臺已經連續數天對南方大部分地區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通知。在浙江的一座小城里,赤日炎炎的午后,童彤的故事開講了。
童彤是一個四歲的小朋友,他站在小凳子上剛好能夠上立式空調的電源開關。他發現自己有這個能力后,著實興奮了好些天。放暑假了,童彤不用去幼兒園了,跟爺爺奶奶待在家里避暑。沒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日子過得還真沒趣。
這一天難得爸爸媽媽都在家,童彤期待今天能與往常不同。可是,中飯后媽媽就一直待在書房里,爸爸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童彤坐在地板上玩玩具。正在玩的童彤突然心血來潮,站在小凳子上把空調關掉了(你迅速腦補一下,氣溫超過39度,待在六樓房間,不開空調的情形。那怕待兩分鐘也是焦躁異常的)。不一會兒功夫,正在玩手機的爸爸感受到了房間溫度的不正常,怎么越來越熱,是空調壞了嗎?爸爸在沙發上坐起身來,將眼光投向空調,卻看到童彤站在小凳子上,明若觀火一樣閃著黑亮的眼睛看著爸爸。「你這調皮蛋,怎么把空調關掉了,快打開!」爸爸命令童彤。「我太冷了,我要把空調關掉」爸爸看著童彤頭上細密的汗珠「怎么會冷,你都流汗了。」「我就是冷,我就要把空調關掉」。媽媽從書房里出來了,問明原委后,媽媽跟童彤講道理:「童彤,空調這樣反復地開關開關,會壞掉的,空調壞掉就不能用了,我們都會熱的受不了的」。童彤根本聽不進去媽媽的話,一邊哭一邊還在嘟囔「媽媽,可是我太冷了啊!」總之,就是要站在小凳子上,守著空調不讓開,任憑額頭上的汗珠子一顆顆地順著臉頰滾落在地板上。媽媽反復勸說無用,也失去了耐心,走上前,一把把童彤從小凳子上拖下來,打開了空調。這下童彤完全失去了空調控制權,聲嘶力竭地大哭起來,口里還不停地在罵:「爸爸壞,媽媽壞……爺爺,奶奶你們快出來」。一場家庭大戰眼看就要暴發了。好可憐哦,發動這場「戰爭」的童彤最終由于勢單力薄,以完敗而告終。體驗感真是糟糕透了。
在這種情境下,如果你是童彤的爸爸媽媽,你們會采用什么樣的溝通方式,讓小朋友開開心心地打開空調呢?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家人或者同事。這時你通常是怎樣做的呢?為了讓對方聽從你的建議,不假思索地先否定對方的觀點,然后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做的時候,對方認同你的概率大嗎?如果你是一名銷售人員,你會采用這種不用任何技巧的溝通交流方式銷售產品嗎?
咱們再來回想一下太陽與風的故事。為了讓老人脫下身上的大衣,風采用的是直奔主題的方式——想直接用自己的威力把大衣從老人身上吹下來,但是目標未達成。而太陽先分析了一下老人在何種情況下會脫下大衣,然后它采用了迂回戰術達到了目的。
在沒有聽到太陽和風的故事之前,對頑皮的孩子我們會忍不住動怒發火,還可能動手打他,因為用暴力制止弱小孩子的蠻橫行為效果最為明顯,也是我們最容易做到的。面對年邁的父母,當我們叮囑許多遍的事情依然會忘記時,失去耐心而顯得不耐煩、抱怨甚至急躁也是容易做到的,因為這比靜下心來去想一個妥善的方法更省力。在工作中碰到“豬一樣”的下屬,嚴厲的批評或者一陣怒罵遠比詳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幫助他找到癥結所在,要來的爽快許多。
人類的這種即時滿足感由來已久,出現狀況立即采取行動,并即時看到行動效果,能滿足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和控制感,這是人類的天性。人類處于爬行動物時期就已經具備這項需求。自我認同感和對環境的控制感,會讓我們確定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而失控是一件讓每一個人都覺得恐慌的事情,就如故事中的小童彤。因此,延遲即時滿足感,對當下的事情做更多的思考,尋求一種讓雙方感覺都輕松愉快的處事方式,是我們不擅長的事情,必須經過刻意的練習才能具備這項才能。
取得別人認同的好方法
要想他人認同你的觀點,按你的意思行事,最好不要一開始就提起你們意見相左的事情。在與人溝通交流的初期,不要給對方任何說「不」的機會。那應該怎么辦呢?盡量讓對方說「是」或者「對」這種認同你觀點的詞語。
為什么不能留給對方說「不」的機會呢?人們對「不」字的反應,是溝通中最難以克服的障礙,當一個人說出「不」字之后,他就給自己豎起了一面防衛的屏障,他會時刻為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而戰。那怕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他也會因為尊嚴而不得不堅持下去。人們在說「不」時,心底里也潛伏著這份「意念」,使他所有的器官、腺、神經、肌肉完全集結起來,形成一種「拒絕」的狀態。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自重遠比事情的對錯重要。
就如故事中的童彤,他的行為在一開始就遭到了爸爸的否定,與爸爸的對抗也就不可避免了。如果你一開口說話,對方就告訴你:「你是錯的」,估計任何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得找什么理由來證明我是對的。少有人會想到,我真的是錯的嗎?除非是有很強的元認知能力的人,或者是神經官能癥患者。當你一開始就先否定別人的觀點,要想對方認同你的觀點也幾乎是件艱難的事情了。在這種情況下,還不能自知,很可能會以不愉快的結局收場。
如果一開始我們采用「是」的方式開頭,會是怎樣一種狀況呢。
爸爸感覺房間的溫度不正常后,抬頭望向空調,看見童彤站在小凳子上等著爸爸的反應。「童彤,怎么了,為什么關掉空調了?」童彤:「我太冷了,我要把空調關掉。」這時的爸爸可能會很意外(這大熱天的,還會冷,空調溫度太低了嗎?)。雖然爸爸心中疑問重重,還是會以童彤的感受為主「哦,原來童彤太冷啊,那么把空調關掉,爸爸開電扇吧」(第一次對童彤的認同)。
童彤繼續玩玩具,他突發奇想的游戲爸爸竟然不參與,好沒趣。唉,怎么越玩越熱,電扇也不頂用啊,還是空調涼快,我得去開空調。先看看爸爸啥反應,爸爸眼睛依然盯著手機。咦,爸爸怎么就不熱呢?(實際上,爸爸在靜觀其變,想搞明白童彤想干什么)。童彤站在小凳子上又打開了空調,「爸爸,我打開空調了,好涼快啊!」「童彤真乖,是啊,還是空調涼快」(第二次認同)。
童彤在這一場他自編自導的戲份中獲得兩次認同感,自信心暴滿,沒有否定和責罵,更沒有挨打,這是一次輕松愉快的情感交流,與爸爸相處真愉快。四歲的童彤,已經體驗到了認同感是種好的情感體驗,在他今后的人生中,他會記住這種體驗,并將此傳遞給別人。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地了解對方的思想,認同對方的觀點,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刻意的練習才能做到。這種「是」的交往策略,面對的是一顆敞開的心扉,傳遞的是一種太陽般溫暖友善的力量,對方更容易察覺到你的想法和觀點,信任會讓你的觀點更容易被認同。
請在交往中多運用太陽的智慧噢!溫和和友善總是比憤怒和暴力更強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