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出走的高更
? ? ? ? ? ? ? ? ? ? ? ? ? 文/丁茉莉
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是誰?
我們要到哪里去?
眾所周知,這是哲學上的三個命題,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尋找到確切的答案。
同時它也是一幅傳世名畫的名字,創作者是著名的后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
作為大畫家的高更并不是科班出身,35歲之前他生活在法國巴黎這個到處洋溢著藝術氣息的大都會。
他在證券市場炒股票,而且做得很成功,賺了不少錢。他的夫人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一個大啤酒商的女兒,名副其實的豪門之女。
他們結婚之后,生育了幾個孩子,過著穩定又富足的中產階級生活。
這樣的生活狀態,是許多人努力追求,做夢都想要達到的,然而高更說放棄就放棄了。
在朋友的影響下,他愛上了繪畫。剛開始是買畫,收藏,欣賞, 漸漸地,他也試著拿起了畫筆,這一試,使高更一發而不能收,從畫畫中,高更好像尋找到了丟失已久的自我。
于是, 他毅然決然地離開巴黎, 離開家, 離開妻子,孩子,一個人跑到法國西南偏遠的阿凡橋專心畫畫。
他很快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用畫筆描繪這些人勞動,生活的場景。
他被深深感染,在這個遠離工業文明的地方,他有了心靈的歸屬。
高更是個偉大的畫家,但卻是個不負責任的丈夫,不稱職的父親。
他有時候也會回家,但感受不到幸福與快樂。
這期間, 他還到梵高那里與他共同生活與創作,但時間不長,最終,兩人因性格不同,看法各異,常起爭執而分道揚鑣。
高更認為:
人只有棄絕文明,
回返原始,
才有救贖的希望。
于是他再次逃離,這一次他走得更遠,是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那里是法國的一個殖民地。
我猜想,他走得那么決絕,不會全為了繪畫的夢想吧?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或是夫妻感情失和, 或是投資失敗,經濟陷入困境, 抑或是家里發生了什么事……
但不管怎么說,高更還是出走了。
大溪地這個地方,語言不通,生活習俗完全陌生,高更讓自己與巴黎的高度文明完全隔離開。
他徹底融入了大溪地的生活,并娶了當地的土著女子為妻,過起了在現代文明的巴黎人看來,完全是落后的原始人的生活。
然而高更看到,當地婦女用全部手工紡織而成的大紅花布圍在身上,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自然健康之美,比巴黎的貴婦都好看。
他不停地用畫筆表現他在大溪地所看到的一切。
晚年的高更,貧病交加,但他仍舊以驚人的毅力,從當地土著人的自然生活中獲取靈感,創作出最富盛名的充滿哲理的一幅油畫《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
高更有一張自畫像,看起來耐人尋味。他的頭上有一個光環, 那意味著,他想成為一個圣人,一個有信仰潛心修行的人, 事實上,他就是這么做的,畫畫, 便是他修行的方式。
高更去世之后,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以他為原型,創作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完成于1919年, 描寫人性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因為這本書,高更的名字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他的作品也漸漸受到人們的推崇。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生活是復雜的,無論哪種選擇, 都會有黑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