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后,狠狠逼自己一把

? ?

文/小北

? ? ? ? ? ? ? ? ? ? ? ? ? ? (一)忙碌

整個世界都好忙碌。

20歲的人,忙學業,忙戀愛,忙就業,忙著揮灑青春。

30歲的人,忙家庭,忙事業,忙孩子,忙著漸漸老去。

......

我們像不像沙漏中的沙?一粒粒,一顆顆,只是不停地向前趕路,爭先恐后,在擁擠和熱鬧中,穿越瓶頸。亦或是陀螺,因何而轉?仿佛意義已沒那么重要。只是被時光趕著,在日子中機械地周旋,將一天過成一年,一年也只是一天。

每天好忙。但是,當暗夜來臨,回歸冷靜,你卻根本想不起自己今天曾做過什么。過去的一天還是一張白紙,如很多個數不清的昨天,上面依然沒有留下任何繽紛濃墨的色彩。落差,也許會帶來片刻的失望和空虛,促使你暗自反省。可意志還是被疲倦戰勝,無論反省如何痛徹心扉,人很快已消失在夢里。一次次在追悔中睡去,在空白中醒來。第二天,當太陽升起,你走到窗前,伸伸懶腰。你好!今天。

? ? ? ? ? ? ? ? ? ? ? ? ?(二)旅行

有段時間,很想走出去,看看風景。

約三五好友,向北,到達海濱城市大連。停留幾天后,折回,一路向西,深入草原腹地。

大連的黃金海岸,俊逸飄渺,浩渺無邊;張家口的草原天路,連綿起伏,多情蜿蜒;內蒙草原,果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廣袤飽滿;多倫湖畔,異域的風情禮儀,讓人心生敬畏,一曲《鴻雁》,喚醒了多少旅人的舊夢。

我們一路狂奔,歡呼雀躍,心生呼嘯。連孩子們也時時將手伸出車窗外,真想把海浪、清風、明月、繁星統統帶回家去。

想出去,是想借一段旅行,充抵內心的虛妄。

旅游回來,一切都重歸現實,心頭的霾依然揮之不去。

“不管我坐在哪里,在船甲板也好,在巴黎或曼谷的某個臨街咖啡館里也好,我都是坐在同一個鐘形玻璃罩底,在我自己吐出來的酸腐空氣中煎熬。”美國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在小說《鐘形罩》中這樣寫到。

很久以來,給自己套上了重重的枷鎖,如蹣跚的老人,佝僂著,邁不開步子。

? ? ? ? ? ? ? ? ? ? ? ? ?(三)源起

我和一個上司同事相處了七年。二十幾歲到三十出頭,本應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光。

一天中午,她找到我,施舍給愛心一樣和我談話。

我想了兩天。她壓低聲音,神秘地說。那就是一個局。

關于這樣的言論,我一點不感到驚訝。七年的時間,已經經歷過無數次。

我一直認為,工作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那只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而已,我退一步,你進一步,又能如何?還不至于上升到如此高大的層面。

解釋,分析,極強的邏輯脈絡再一次讓人瞠目結舌。我強打精神,抵抗著陣陣睡意。走不掉,又聽不下去,受刑一般,如坐針氈。

你這樣不行。辦事不會繞彎,會吃虧。

你這樣不中。太過樸實,容易遭人利用。

哎!給你說什么才會懂?不說你傻,你真的是不聰明!

這位有了30年工齡的同事,拍著肩膀給我最懇切的忠告。

看看,本人在混跡名利場30余年,為人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一身本領。小孩,學著點吧。

(三)迷失

在公務員隊伍中混跡8年,從很多人身上看到了契科夫筆下小公務員的影子。對周圍環境過分的緊張讓人感到壓抑和窒息。工作上過于刻板,錙銖必較。人際關系如抽絲剝繭,紛繁復雜,近乎捕風捉影。

在前輩的價值觀里,樸實就是天真,努力抵不過圓滑,夢想只寫在教科書上。為了名利,可以用奴性,換回點點“人”的尊嚴。

“如果這樣就是做人,我寧愿是個什么都不是的混蛋。”

幾年以來,我曾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年輕,曾以為只要心懷感恩,心存敬畏,付出善良和勤勞,就會收獲應得。所謂成熟,不是投機取巧,不是壓彎人性。技巧,還需慢慢來,就在經驗中提升,在閱歷中圓潤。

每個人都曾懷揣夢想,不甘平庸,所以不惜收斂鋒芒,壓抑自己。

我將自己在體制中的一次次的困惑和碰壁,歸結于稚嫩和不成熟。近10年的時光,還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左右蓬源,游刃有余。我一度把自己困在自己制造的鐘形罩中,困獸一樣,焦躁,暴戾,沒有方向,更找不到出口。

老前輩對我恩賜的長談之后,我總是沒有給足面子,屢次讓人家失望搖頭,訕訕走開。

孺子不可教也,大抵也就是這種情形。最后,終于對我懶得再提點什么。

再后來,只是聽說在有些場合,這位前輩竟成了我種種劣跡的義務宣傳員。讓我從此對做人又有了一些清醒的認識。

? ? ? ? ? ? ? ? ? ? ? ? ? (四)離開

曾想過離開。

之所以沒有離開,是因為自身太單薄。

所謂工作,對很多人來說,只是安身立命的謀生活。就像雞肋,食之無味,卻棄之可惜。

我的周圍,不乏想離開體制的年輕人。遭遇不公時,憤懣時,罵體制,罵環境。好像離開了體制,等待你的就是一片自由廣袤的天空。

罵完之后,卻極度虛無。

在我們面前,不是沒有路。而是有很多條路,但每條路上都站滿了人,你卻無路可走。原因,心知肚明。因為,除了目前的工作,你竟然什么也不會。你空有一腔熱血,你的才華,不足以撐起你的野心。

轉眼間,人已倉皇到了30多歲。我沒有離開體制的勇氣,是因為我沒有足以讓自己過上比現更好的才華。也不憤世嫉俗,因為我身邊不乏一大批有夢想,進取向上,值得讓人尊敬的年輕人。

但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工作,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答卷,大可不必犧牲自我。

在你還沒有足夠的儲備之前,你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腳踏實地,默默耕耘。

客觀,永遠都是決定事物的次要矛盾。離開,并不是就意味著離開體制。錯的不是體制,而是你,是不是敢向一種酸腐的生活方式說拜拜。

? ? ? ? ? ? ? ? ? ? ? ? ? ?(五)讀書

有多久沒有好好看過一本書了。

在工作8年之后,我才發現自己還有一個并不健全的功能,讀書和寫字。

陰郁過一段日子,浮躁過一陣子。逼著自己看書。實在看不下去,就跟風。看過電影《一九四二》,就看了劉震云原著的小說和電影腳本。閑來看老電影《活著》,就重溫了余華的長篇巨著《兄弟》和《活著》的同名小說。喜歡流浪文學,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夢里花落知多少》好似又回到了大學生活。這些都是曾看過的書,結過婚,生過子,再重溫一遍,竟也像個小朋友一樣看出了淚光閃閃,感悟到了而立之年,細數歲月蹉跎,輪回滄桑的味道。

楊絳故去,星星點點翻看了《我們仨》,明白了什么是優雅的過日子。羅曼羅蘭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西爾維婭的《鐘形罩》,還有《小王子》、《三言兩拍》買了很多年,拂去灰塵,靜下心來,竟讀得津津有味。

與書對話,像是約會過去的自己。

半年前,家附近,開了一家新華書店。

周末,或是平時午飯過后上班之前的的時間。巨大的落地窗,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一杯清茶,一本書,如涓涓細流,沁入心底,滋養了干涸的河床,哪怕是閉目小憩一下,也是極大的幸福。

對閱讀的敬畏,就是對精神生活的仰視。一進到閱讀區,孩子們也莊嚴肅穆起來,坐在這的人,舉止也變得高雅,思想也會變得高貴。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在潛在的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人在讀書的時候,精氣神是聚合在一起的。

就讓讀書,支起你人生的新高度。

去年的十二月份,偶然的機會,開了公眾號。將工作做好,一個人帶著孩子,零零星星地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個多月過去了,竟也寫了四萬字。

唯有靜心,祛除浮躁,不奪人眼球,摒除功利,才能收獲。水平不高,能力不足,讀書去補。世間紛繁,是讀書和寫字讓自己過回了簡單和天真。

閱讀,就是善待自己。寫字,慢慢梳理自己。以前那么愛睡的人,看書看到深夜,第二天竟也不覺疲倦。

夢想著有一天,等我看足夠的書,寫足夠的字,靜待花開,水到渠成,才可以瀟灑地告訴自己:

我合上眼睛,世界倒地死去。

我抬起眼簾,一切重獲新生。

愿日子就這樣流走,容顏就這樣老去,最好就這樣且讀且寫,一直幸福下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