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渾噩噩忙碌了整整一個月,趁著月尾尚未完結工作的間隙,終于可以靜下來敲些字。
簡書上最初自己樹立的連續日更一年的計劃已經失敗。斷更的那天情形和大多數簡友一樣,回家累的倒頭就睡,一覺醒來收到了簡書關于日更挑戰失敗的信息。世界上所有追夢的行為,其實根本就是個選擇題,在做題時,我們必須選擇放棄一些,才能通過付出得到你想要的。而有時候放棄的那一些,可能是你所不能承受的重要。
所以,不裝B也不埋怨,日更失敗也便隨他而去,對于寫作的熱情,心在人在便好。
今天繼續翻《資治通鑒》,接著長平大戰后面說。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中間,夾雜了長平之戰時期的各種事情。通鑒中以魏國不援助不參戰的事情為代表,說明了趙國外交的失敗及各諸侯對世界兩大強國之間爭奪頭把交椅的態度。
其中,在魏國政府決議不援趙,作壁上觀待時機撿漏一把時,有一名文人對魏國政府的錯誤決策進行了抨擊。這位文人便是子順,通鑒中說子順是孔子的六世孫,即孔斌。關于孔斌的三件事其中的幾段語錄寫的相當精彩。
第一件事是在反對大夫們關于秦勝趙對魏并無多大影響,還可能對魏有好處的言論時,他說:“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呴呴(xu)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今子不悟趙破患將及己,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
這段話我感覺挺有意思。一是在后世陳勝吳廣起義那會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古時經常將傻不拉幾的人比喻做燕雀,燕雀招誰惹誰了?二是此話與“唇亡齒寒”其實一個意思,熟知的便是讓人聽的有些討厭,在以后陳述面對突發的形勢,還不知警醒,提醒多方利益糾纏的后果時,可以套用此句。三是但凡有意思或有哲理的話語,經常靠比恰當性和針對性的比喻深入人心。
第二件事是子順被魏王聘用為相后,子順下馬了很多嬖寵之官,改事賢才,還改革了績效管理制度,把無任之祿改賜有功。之后大家都懂的,這又得罪了既得利益團體,便謠言四起,說子順的壞話。子順這時說:“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并舉例:“古之善為政者,其初不能無謗。子產相鄭,三年而后謗止;吾先君之相魯,三月而后謗止。今吾為政日新,雖不能及賢,庸知謗乎?”
這段話大義是說,改革的事,讓子彈飛一會。但是,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這句話的意思給我帶來了深深的困惑。由于看到的版本并未斷句,而古文其實沒有標點符號,所用的標點都為后世所加。由于斷句的不同,會造成根本性的歧義。結合此語句出現的事件背景,可以理解為,民眾只會看到眼前,看不到以后。但是,儒家學說的要義是要教化民眾,此種譯法,確是對民眾的一種不屑態度。
還有儒家的一句名言,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前段時間杭州還是哪個城市在地鐵站進行了張貼,引發了不少輿論,因為這句話如果如此斷句的話,真的是不符合儒家價值觀。因此,這句話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少關于如何斷句的討論,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不同的斷句,帶來了不同的含義。但最后的結果,目前,大家都在努力往儒家那種教化民眾,仁愛的價值觀方向靠攏。
而在通鑒中,商鞅變法前,在秦國政務廳衛鞅與人辯論時,也曾說過:“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這句話確是出于法家對于民眾的觀點。
子順所說“民之不可慮始久矣”、商鞅所說:“民不可慮始,而可與樂成”。這兩句話明面含義類似,包括柏楊先生的翻譯都基本類似,放在通鑒戰國故事前后,以儒家和法家改革之人口中所出,而司馬老先生作為地道的儒家代表人物。這些條件綜合在一起,再加上這是一本獻與皇帝的帝王書,他究竟想說明什么問題呢?
第三件事是子順從政不爽,魏王一計不用,一怒之下罷官了。有人采訪他,問他今后去哪發揮才能。子順說:“山東之國,將并于秦。秦為不義,義所不入”。子順覺得沒一個國家有希望,有希望的就是秦國,但秦國又行不義,不想去,便決定回家種地。不料回家呆了沒幾天,又有人采訪,他說:“當今山東之國敝而不振,三晉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齊、楚已屈服矣。以此觀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盡為秦乎!”
這幾句話就不用說子順對大勢看的有多通透,畢竟我們都是開了上帝視角的。就說文中子順預言不出二十年,秦統一中國這件事,簡直是神預言。這個時期大概是前25x年或24x年,而秦統一六國時間為前221年。
這句話我并未找到出處,可能只在通鑒中出現,儒家造星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