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幸福的家庭,從來不是三觀相合,而是不爭對錯

知乎上有人問: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樣的?

最高贊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爭對錯。

很多人喜歡把家庭矛盾歸咎于“三觀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觀相合?

更多的時候,只是不分對錯。

《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話說的好:“親愛的,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的。”

01

馬東主持節(jié)目時曾提及他的母親,他說,76歲的老母親,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燈,屋里燈亮著,只要沒人在,她就第一時間關掉。

馬東一開始還告訴母親,一開一關會影響燈的使用壽命,一直亮著也費不了多少電。

但在發(fā)現(xiàn)母親每次說“好”,緊接著又關上之后,馬東再也不和母親計較這樣的小事。

馬東說,節(jié)約用電已成為母親的思維定勢,就算你告訴她不用隨時關燈的道理,她也改變不了自己過去積累下來的行為。

想想我們的父母親不也正和馬東母親一樣:

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訴他們,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可他們應聲之后,接著把剩菜放入冰箱;
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們強調,不要再給孩子買零食,可她們答應之后,轉身會帶孫子去超市……

但很多人沒有像馬東那樣,做到不和父母爭對錯,而是冠以“三觀不合”,嫌棄他們墨守成規(guī),甚至為了自認為“正確”的小事和父母爭的面紅耳赤。

傷害了父母的同時,更是讓彼此有了隔閡。

夏天的時候,同事劉儀和我抱怨過他的父親。

他說,母親去世的早,農(nóng)村夏天熱,好不容易讓父親來城里避暑,結果閑不住的父親,第二天天不亮就去廣場撿礦泉水瓶。

他告訴父親,他的做法會讓別人說兒子不孝順,父親說自己習慣了勞動,也過不來城市老年人的那些娛樂活動。

兒子說父親不懂得享福,父親說兒子看不起自己,最后的結果是,老人摔門而出,回了老家。

這樣的小事,誰對誰錯,根本不容爭辯。

子女應該明白,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即使他們的一些行為在你眼里,是不合時宜的,是有失體面的,但想想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想想他們固有的生活習慣,這些小事就不再是事。

《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yǎng)”,首先是“樂其心”,就是讓父母心情快樂。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3

《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細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個女孩,在和媽媽散步的路上,看見被人丟棄長著綠毛的胡蘿卜,喊道:“媽媽,快看,胡蘿卜帶綠帽子了。”

女孩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媽媽覺得特別不好意思,兇巴巴地對女孩說:“什么綠帽子,下次不允許這樣說了!”

女孩一臉迷惑,不知道媽媽為啥突然變臉,嚇得也不敢再說話。

把長毛的胡蘿卜看成“胡蘿卜帶綠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意,卻遭媽媽一頓批。

其實,孩子只是將自己熟知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并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但大人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說法是錯誤的,不僅會折斷孩子發(fā)揮想象的翅膀,更會阻斷孩子表達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叫@極樂 的網(wǎng)友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三年級的小女生說自己怕鬼,嚇得晚上都不敢睡覺。
媽媽再三和她強調,世界上不可能有鬼,讓她別瞎想了。
孩子只好向爸爸傾訴。于是爸爸問她,鬼長什么樣?
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頭他就不見了。
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孩子在路上經(jīng)常看到鬼。
接下來,每天放學爸爸都悄悄跟著孩子,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樣。
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一個中年男子尾隨自己家孩子。
爸爸立馬報了警,媽媽得知后,后怕不已,慶幸爸爸聽了孩子的“胡話”,讓孩子安然無恙。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強調我是大人,小孩子你就得聽我,我知道的比你多,我當然是對的。

卻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孩子的世界充滿想象力,大人的認知不一定適合孩子的童真。

哪里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孩子只不過在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已。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標準答案“雪化了是水”,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難道有錯么?

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家是藏愛的地方,不是說理的地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