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微信朋友圈,經常會看到很多媽媽轉發的育兒文章、育兒的微課信息、學習平臺的免費試用邀請等。她們看上去在育兒這件事上很用功,花費了很多時間,也很善意的把信息分享給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周圍有很多媽媽買了很多育兒的書,報了很多育兒的班,工作之余去學習各種各樣的育兒方法。可是她們很多人回到家里,面對自己家的熊孩子,還是不知所措。這是為什么呢?
看似很用功的你,用心了嗎?還是只是看上去很用心而已?
1 育兒知識的學習
現在的網絡技術如此發達,很多現成的育兒知識就擺在那里,你只需要點擊鼠標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入門知識。獲取知識的難度降低了,學習和理解知識的難度并沒有因為網絡技術的發達而降低。
首先,知識選擇應該是你面臨的第一個問題。網絡上的育兒知識非常多,各個流派,各個大咖,各種說法,你該從哪里入手?你該看哪本書?你該相信哪一個?我知道很多人沒有選擇,或者叫被動選擇,看見哪個是哪個,所以你學了一堆,一個也用不上。在知識選擇上,斷舍離很重要,不要貪心,少就是多,選擇一個體系,系統的去學習一下。例如Leo媽媽當初在眾多的家庭教育流派當中選擇了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正面管教,舍棄了其他家庭教育的流派。這不代表Leo媽媽不認可其他流派,只是一定時間內必須有所取舍。
其次,相對系統的學習。我知道有朋友會說:“我又不想成為一個育兒專家,為什么還要花時間系統的學習?” 如果是別的知識體系,我或許會建議你隨便看看,知道一點就好了。育兒不一樣,你可以不成為一個育兒專家,可是,即使你家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從0歲-18歲,甚至更長時間內,可能都需要您的指導和幫助。為了你家孩子的未來,花費一年的業余時間去系統學習一項育兒知識和方法,也是很值得的。更何況,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方式,也會花費你不少時間,甚至數年內你都不得不學習。
2 育兒方法的應用
和好朋友一起讀李笑來老師的文章《把時間當做朋友》,讀完后挑出《交換才是硬道理》分享各自的收獲,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朋友激動的讀了他的筆記:“積累多的人之所以穩健,是因為對他來說,“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東西來滿足。即使“我有”的暫時不夠,他也能借助已經擁有的足夠的努力和勤奮,只需假以時日,定能如愿以償。” 然后巴拉巴拉講了一堆感悟。而我,只有一頁紙,紙上是按照建議如何運用這個方法針對我自己,寫出的“我有的”和“我想要的” 以及對二者的分析及解決方案。朋友有些郁悶的問:”為什么同一篇文章,我讀到的只有雞湯,你除了雞湯還讀到了方法?“
一周以后,這位朋友來參加我的正面管教系統家長課,在解釋無意識和有意識的區別是,我直接使用了《把時間當做朋友》中關于有意識和無意識中圖文的解釋。朋友再一次憤憤不平,你怎么可以這么自然的拿來就用?
我想說的是,你讀到的書,看到的文章,學到的知識,請有意識的在你的生活中應用。育兒的知識和方法也是一樣,你看了本育兒的書,讀了一篇如何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文章,上了一堂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課,請平復一下你看到那些“很有道理”而異常興奮心情,把目光轉移到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去,請把您學到的方法刻意的在您的日常育兒中使用。只有被應用的知識和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
3,收回你大部分的注意力和時間,用來陪伴孩子
曾經有一位媽媽來找我,說他們家孩子特別喜歡干擾她做事情,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只要她的孩子在,總會不停的打斷她,無論她在做任何事情。我建議她每天下班之后,固定一個時間段,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關掉手機,專心陪伴孩子。令我吃驚的是她告訴我,她沒有時間,因為她要利用這段時間參加某大咖的育兒系列的微課。
正面管教家長系統課上會教給學員一種正面管教的親育兒子方法叫做 “特殊時光”。“特殊時光”是要求家長在固定的時間段內陪伴孩子做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在最初聯系這個工具的時候,通常會有家長反映這個工具對他們家孩子沒用。我在跟蹤的過程中發現,工具失效的原因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做在孩子身邊,邊刷手機邊跟孩子玩游戲,或者在講故事的時候是不是檢查一下手機。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家長說:“哦,我想在孩子看書的時候看一些育兒的文章。” 也有家長說:“我就聽到聲音偶爾看一下,我怕有人有重要的事情找我。” ......
Leo媽媽特別想問一句:你學那么多育兒知識,是為了什么?
4
親愛的朋友,在育兒這件事上,你是怎樣的? 您有用心選擇育兒知識、刻意練習自己認可的方法、節省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陪伴您的孩子嗎?還是您一直都是看上去很“用心”而已,“用心”到感動了自己卻埋怨自己家的孩子:“我都這么努力學習怎么教育你了,熊孩子你怎么還是這樣不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