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幾個月的美學課一下就上完了,短得有點猝不及防。但回味悠長。
我個人的期待,是因為這是我特別喜歡、但沒有太多延伸領域。
「美」是每個人生命的內在追求,無論你是否承認。它似乎又時時顯得庸俗,是因為被我們用濫了;更多時候還是因為它被抽取成一層表皮,這是我理解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以及「美言不信」的「美」。它是不誠實的。
這堂課的核心,在我看來就是對道德經里「執者失之」的貫徹。
「美」的不可言說,在于我們想要將外物總結成一種表層的風格、一套精細的程序,將其概念化、對象化、公式化,想要維持一種「美」幻象、對「美」的臆想。本質上,我不相信一種被稱作「風格」的東西,所謂的風格,都是沉淀和生長的結果。
我特別驚訝和喜歡學霸貓說的,讓自己舒服是一件很美的事。
在生存資源匱乏的年代,所有文化都認為「耽于享樂」是可恥的;人類自古就夢想著有什么能讓他們脫離勞動,過上慵懶的生活。但好玩的是,機器、工業化代替手工進行勞動所剩出來的時間,并沒有被用來「慵懶」,而是讓我們自己越來越像機器——效率成為了當今最政治正確的價值。工業革命以來的一百多年間,世界的加速度都變得越來越快了。
這是一個什么事都用力過猛的時代,一個人人都過于有目的的時代。
我想,通過「讓自己舒服」我們是在向自己確認,我們并不是機器。
刻意努力,過于執著,太多的目的性——廣闊的信息平臺給這些時代病提供了土壤。
在每個人臆想的劇本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演員。ta可以是任何美的代名詞,唯獨不是ta自己。
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會不知不覺戴上這樣那樣的框框,我們都快習以為常了。所以當生活中遇到特別本真的人的時候,大多數人應該是會受到巨大的震撼或者感染吧——因為很多東西是演不出來的。我之前有個同事,是個在川美上學的重慶姑娘,外貌普普通通吧,但是我們所有人都很喜歡她:她雖然傻里傻氣,但是煥發著一種春天般的感染力,嘻嘻哈哈的,讓一起工作的人都很放松,時不時忍不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笑。
一個給自己太多劇本的人,是不會允許自己這樣自在的。我不必去批評誰,光是觀察自己就足夠了:意識到自己最近生活的“低效”,會發現根源就在于想“讀完”的書,想“做完”的事太多;由于貪多求全,過于追求效率,我的關注點全部都在“完成”的結果里面,常常還沒開始就已經失去了興趣。我讓自己感覺不舒服、不自然了。學霸貓講吳曉波和于小戈拿了投資之后就無法寫文章創作的例子,對我還挺有沖擊力的。
我們不用去給自己找太多外在的枷鎖,大多數人都不缺條條框框。
「在沒有到來的時候,我們工作,我們的工作就是等待,一個兔子會來,一個聲音會來,甚至神明。」——顧城
這一年對「禪」理念的理解讓大腦很爽。重要的仍是行出來。由藝入道,這樣的體驗我們生活中可能都模模糊糊經歷過。任何事,在我們帶著自己進入事情本身的時候,在提升事情本身的技能之外,都培育出了一點我們對生命的態度,通過事來打磨自己。這是我理解劉豐老師說的「有目的的實踐」。我小時候也學過樂器和書法,但沒有延續下來。有這種感覺的事情能想到上中學的時候練硬筆書法,和現在練游泳。
打磨自己,不去想太多。不讓自己做的東西成為低水平的浪費——同時也不能想著自己要做“好的”東西、“牛逼的”東西。是不是也很矛盾?
我覺得徹底拋棄期待可能也是一種妄念(好比顧城)。無為的目的并非無為本身。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追求,只是這個追求也在行動之中。
另一個在課程里一直被提到點是,不追求效率、追求生命體驗,是不是就沒有效率呢?
“我們對沒有效率的恐懼,恰恰導致了最大的無效率” ——學霸貓
這一點也談過很多了:時間是一種假象,帕金森定律會一直困擾我們;更加困擾我們的是通過否認這一點,也否認了自己人之為人的完整。
因為生命里最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無法量化、無法用效率來衡量的。
「當我想當一個詩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了詩,當我想當一個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時候,一切如期而至。」——顧城
下課之后,漫漫在群里問大家自己的美好體驗。
我覺得其實自己能做的,還是能對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保持覺知,并學著去表達。很多人是不允許自己消極、不允許自己悲傷和難過的;同時,我們又很容易掉進欲望的坑里、陷入多巴胺的渴望驅動和杏仁核的恐懼驅動。如果我們去聽、去觀察,許多的欲望背后都是自己的感覺在和各種各樣的框的糾纏。什么是自己真實的需求,仍舊只有靠覺知。
我其實很感激,通過學習心理學和藝術讓我重新重視自己的感覺。林語堂說,我們靈心的功用,原本是一個覺察危險而保全生命的器官,而它終于能夠體會邏輯和準確的數學方程式,僅是一樁偶然的事。在我看來,感受和表達本身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自身與外部世界的根本聯系。保護我們自己的感受太重要了,因為這個世界永遠會不斷地跟你說,“你以為,你所以為的,就是你真的以為的嗎”,不斷地告訴你:你的觀念只是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你的感覺不過是一些化學反應,或一堆數據營造出來的假象。我媽會跟我說,“你的感覺是錯的”。
還沒能做到能對這一切溫柔,所以我可能還是會想,可以說臟話嗎。
“美不可定義,不可規范,不能形成絕對的范式,因為它是無限的,與一種全然的生命體驗同途。而我所理解的創造,不過是把這種全然的理解,從個人的體驗,努力帶到社會之中去。” ? —— “美”即任何生命都值得被祝福
美沒有范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框框,因為生命本身也是如此。
美可以被追求,但無法被預設。真正美好的東西都是意料之外的。既抓不住,也帶不走,只有虔誠于此刻。用一種審美的態度去看許多生活里的遺憾,遺憾也能成為一件禮物——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源于此。缺憾的感情往往比用力過猛的感情更讓人回味。當我不再執著一定要怎樣,對我自己所經歷過的,正在經歷的,對關于遇到一個人的一切,都只剩祝福和感激。當我無所求了,事情就是事情本身,我就是我。
美是無所求的快樂。美是,你我是自己本來的樣子,自然流露,任意生長。美是,這一段旅程就恰巧遇到了你,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謝謝學霸貓提醒我們對美好生命體驗的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