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你探討一下如何成為生活的強者。
先來思考一下,什么樣的人才稱為生活的強者呢?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還是擁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這兩個問題,一個關乎自由,一個關乎幸福。
有一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它是從哲學的角度探討阿德勒的思想。哲學的特點是邏輯清晰,對自由與幸福作了詳細推演,不但回答了什么人是生活的強者,還指出了一條通往強者的道路。
簡單介紹一下阿德勒。阿德勒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丑占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不過他最終找到了獨特的人生意義,最終成為了一名心理學大師。可以說,他本人就是戰勝自卑、逆襲成功的人生典范。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時代的人,不過他們倆的理論卻大相徑庭,阿德勒的聲望當時遠不如弗洛伊德,我相信是因為阿德勒的學說領先于那個時代。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長大了心理扭曲,走上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的理論說是童年造成的,這屬于“決定論”;阿德勒當然不同意,他說這個人心理扭曲,是主動選擇的結果,是目的論。決定論是給弱者找的借口,而目的論則是強者的武器。當然,如果一個人性格內向,自卑,想要改變,那么就需要勇氣。所以,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名字的由來。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到底什么是自由呢?財務自由是自由嗎?想干啥就干啥是自由嗎?
你可能會說,一個奴隸或者監獄囚犯,極端不自由,因為你的行動受別人驅使;一個人為了工作兢兢業業,手機24小時開機,也不能算作自由,你只是一個工具。那想干啥就干啥呢?你依然不自由,因為你受情感,欲望驅使。
對自由的要求程度,是強者和弱者的根本區別。如果你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想獲得這個社會的認可,就會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一些事情不是自己不得不做,而是主動決定要做。做一些事情你得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自由不自由,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我們需要改變我們做事情的態度,拿回生活的主動權,擁有自主的感覺。這才是強者的姿態,強者的風范。
怎樣才能獲得幸福?
那幸福是什么呢?是別人騎電動車,你開汽車嗎?幸福是建立你在人群中的相對位置嗎?作者岸見一郎說,這就好比登山比賽。你認為只有登頂了,才算是幸福的,那么登頂之前你只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這會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如果你始終沒有達成心中的目標,那豈不是說一輩子都沒幸福過嗎?第二個是,就算登頂了,你還會發現有個更高的山頭在等著你。這樣的疲于追求,怎么能體會到幸福呢?
弱者追求幸福的路線圖是先進步,認為自己只有進步了才能獲得幸福——而強者的路線圖則是先要自由。進步這個路線圖為啥不對呢?因為你永遠都在路上。就好像登山一樣,你以為只有山頂是幸福的,登山的過程是幸福的代價。可是如果登不上呢?如果登上之后又發現更高的山呢?這樣的生活等于是被某個目標牽著走,不自由也不幸福。
阿德勒哲學有一句特別絕對的話:如果你現在覺得不幸福,你一輩子也不可能獲得幸福。明白了自由的前提是主動,明白了幸福是此時此刻,我們就踏上了前進的道路,這是走向強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