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75,9-5-5,萬章章句5-5》

《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75,9-5-5,萬章章句5-5》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簒也,非天與也。"】

今天是丁酉年丁未月癸丑日,閏六月初二,2017年7月25日星期二。

孟子接著闡述舜的天子之位是天命所授的道理。上一節講到,通過舜的行為與事業展現天意,這一節則進一步指出,天命還體現在氣數和人情上,比如說,舜輔佐帝堯攝政28年,28年之久,這就不是單純的做人二字就能解釋得過去的,除了行為和事業之外,必然有一天命在其后,才有可能以28年之久,得位行政。

康德說,人的意識只能在經驗范疇內認識世界,也就是說,人的認識是有限的,所以,人沒法認識無限,不僅缺乏認識無限的知識,同樣也缺乏認識無限的手段。

我是這么理解這事兒的,有因果律,但因果律也有窮盡的極限,我們倒推到一定的程度,必然遇到不可說、不可問的領域。

對此,康德補充說,雖然人無法認識無限,人又是能夠思維到它的。

這也是康德之所以為康德,成西方古典哲學集大成者,區別于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經驗論,區別于休謨的懷疑論,獨樹一幟,以先驗論開創近代西方哲學先河之所在。

其實,這就是中國人講的天人關系。天意是不可用知識描述的,但思維可以意識到天的存在。可見,古今中外的哲人,對此認識卻是一致的。

只是,西方哲學因其口語文化傳統,重在反復推演的說理,同時,缺少功夫論;而中國文化自《詩經》始就有著悠久的書面文化傳統,所以,“妙盡玄旨,條貫既序,文理會通,經義克明”,這樣的感通,對于中國哲人來說不言自明。儒釋道三家,都有功夫論,道家、佛家有打坐,儒家也有靜坐,與此同時,卻也少了嚴密論證的傳統。

堯去世之后,舜率領天下諸侯行三年喪禮,完成這項職責之后,他就避而遠去,住到了南河之南,也就是現在的開封一帶,為什么呢?兩點考慮,第一,堯的兒子丹朱在。也就是說,堯舜之前,其實也是父傳子承的傳位傳統,堯舜禹三代的禪讓才是歷史上的特殊現象,所以,只要丹朱能夠傳承堯的帝位,舜是無意于天子之位的,他的避讓不僅是禮讓,更是對固有傳統的尊重。第二點,天下不患無君。這一點就不多展開了。天下患無賢,天下患學問家,患者患那,但天下絕對不患無君。

舜避地而居,但人心所向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人心歸服不是他一廂情愿所能避開。這一點有三方面的體現:1,諸侯朝覲,不去丹朱那兒,都來舜這兒;2,爭端的裁判,不去丹朱那兒,都到舜這兒;3,謳歌功德的,不謳歌丹朱,都謳歌舜。這是說不清的事兒,跟地位、血緣正統與否沒啥關系,跟是否為指定的接班人也沒啥關系,這屬于不知其所以然的事兒。

我對師父的欽感,也屬于不知其所以然的事兒,可以千言萬語,可以沒有一言,可以一言以蔽之,但說到底,人心歸服這種事兒,不是言語所能勝任的。

那是什么呢?這就是天意之所在了。

舜見天意如此,避也沒用,就回去就職了。話反過來講,如果他不避不讓,徑直住進堯的宮室,脅迫丹朱讓位,那就叫篡位,不叫天送給他的了。

由上可知,真正應該掌握的是天道,不是禪讓制度等等形式和事跡。對于整個兒這件事來說,歷時時間長,不是一般的長,相當長,不是簡單的制度所能夠涵蓋其內涵,更不是人的知識所能夠準確概括和提煉,對人的啟示在于:天道,才是因之而敬畏的事實。就此事而言,不僅不可說是堯送給舜的,也不可說是舜有心進取得來的,這兩種認識都太膚淺了,離題千里。

放下勝心,反求諸己。敬畏天命,做對自己。我愿祝福每個人,都有如我這般的幸運,終其一生之中,盡早遇到為生命點亮光芒的恩師。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