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語有云:“佛能洗心,茶能滌性” ?。一個“茶” ? 字,總能浸透出一種‘韻’在其間。是一種經心,凈心,靜心的美來得那么溫婉悠長耐人尋味。而且這種安靜的美的體驗竟是來源于前期它所歷經的百轉千回的高溫錘煉--一股沸騰的清流,由上傾注而下在杯中竄流、翻滾,茶葉迫切的在杯中經由滾燙的洗禮后耐不住性子的綻放開來,將茶湯從公道杯傾入聞香杯,捧起聞香杯感受沁潤心脾的茶香,再小品一下茶杯中的茶湯,此后各種情懷慢慢打開,任由飲者品味著打開思緒漫游其中。這種一前一后,一剛一柔的對比美著實讓人震撼。
? ?“茶道,飲茶修道”,講到茶自然會想到茶道。茶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瑰寶而茶道是融合了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因而也是中國文化的一朵奇花。而提及茶道不得不提著有《茶經》一書的茶圣,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該典著中寫到: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由此都能洞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光是泡茶的水的來源不同最終從所品的茶湯中都能有所體會。極其細微的差別,都能通過靜下心來去體會以及日復一日的琢磨而甄別出其中的好與次。而泡茶的溫度又是茶湯品質的重要影響之一,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最佳泡茶溫度,綠茶85°c紅茶95°c黑茶100°c,高了或低了最終成就的味道都不會是該茶種應有的最佳風味。這些都與做人很相似,先天的品質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天有恰當的養成!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有節節高的效應。
? ? 之前有一個在茶方面頗有自己獨到見解與感悟的人當我提及上面的疑問,即關于水質與溫度對茶湯口味的影響時,他連忙認真的笑著回答我道:何止這些有影響,以綠茶為例,即使沖泡時‘鳳凰三點頭’高了或矮了,以及倒出茶湯的時間多一分鐘或少一分鐘對于茶湯的影響都是“明顯的”!我訝異于他口中的這種“明顯”,我無法感知他究竟是在怎樣的一種境界。于我這個門外漢而言,除了嘆為觀止于這茶道的高深莫測外,也震驚與驚嘆于他品茶所內化于心的茶感。所以茶道很‘深’需要去悟,而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盡相同的,因為不同的生命個體對物的感知都是不一樣的。我不知道今后自己能否真正與茶有緣,修得在我現在看來很厲害的境界,但我希望自己能從茶的“古與韻”當中把一些思想與感覺內化于心,做一個恬靜而涵養的人。因為有一句話講:“一個人所讀過的書、經歷的事都會寫在臉上”。而我就曾被茶藝老師身上所散發出的韻味深深吸引,是一種歲月靜好的美,40+的年齡在她身上刻畫出來的不是滄桑,而是一種年輕人就算矯揉造作也都學不出裝不出的優雅與端莊!這就是茶的魅力,當它已然與自身成為一體時,它自身的精髓會升華我們個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