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祥
[《這樣讀書就夠了》閱讀筆記一]
我們在書法學習過程中,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臨和摹之后,很自然會進入背臨的階段。但是,剛開始背臨的時候,總是會面臨越寫離原帖越遠的情況。綜合起來講,就是背臨不過關,很多字總是記不住。今讀《這樣讀書就夠了》,其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我們的都知道,通過大量的重復也可以把信息存儲到長期記憶中,但這種記憶無助于致用類的學習,正如第二章已經論證的。只有經過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和推敲(Elaboration)而存儲入長期記憶的過程,才能夠改變學習者的行為。
意義學習的例子又比如:背單詞。記得上大學那會兒,很少單獨孤立地背過單詞,老師總是讓我們大量地閱讀英語讀物和報刊,即便是平時的英語精讀課程,課文中的單詞也幾乎都是通過大聲地反復地朗讀原文而獲得記憶的。這種記憶,現在看來,其實就是意義學習的過程。而孤立、單獨地背單詞,往往過不了多久就都忘了,只有結合句子、文章、背景的有意義的記憶,才是深刻和牢固的,也就是說,有可能進入我們的長期記憶系統。
由此而想到我們平日的書法臨習過程。觀察周圍人每日的學書過程,大體上可以看到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很多人總是一遍一遍重復地抄寫某個帖,所謂的“通臨”即是也。每次通臨的時候,可能只是短時地記住了當時所寫的幾個字,通臨一遍之后,看著厚厚的一沓臨帖成果,感到很有成就感,甚至有人自豪地記下“此帖通臨凡20遍矣”,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問他記住了其中的幾個字,大多數都會感覺很模糊,一旦脫離原帖,很少能寫出幾個像樣的字來。**其實這都是一個短時記憶的結果,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效果卻不一定很好。
**
這里要說明一下,并不是說通臨就一定不好,但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如果加上意義學習的成分,如搞懂一段原帖的情景內容,通臨的時候有所分析、比較、記憶,將通臨轉化為有意義的記憶過程,那么可能是有效的。**對于初學者來說,確實不宜提倡反復地、無數遍的、未經分析的通臨。
****第二種情況**:還有一些人,在通臨一、兩遍原帖后,就開始進入精臨的過程。這種精臨大多伴隨對每個字的反復推敲、比對和分析,并從中找出有規律性的、精彩的好字加以分析,從而在大腦中建立起了“意義學習”和“推敲學習”的機制,使得所學內容容易進入我們的長期記憶機制。學習效果反而好很多。
該書中又有一段話,也令我們深思:
又比如,你需要記住10種不同的筆記本電腦的型號和細節,按照成人記憶理論,你就不應該把時間平均分成10份來記憶,而應該先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型號,拿出至少三分之二的時間去研究這個型號的所有細節。當你對這一個型號特別熟悉之后,再把其他9種型號的各個細節分別與之對比和聯系。這樣的記憶效果是最好的。
其實,同樣對應到書法練習中,這個就是所謂的“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學習過程。我們經常會提倡從字帖中,挑出一些好字,反復地進行臨摹、分析、記憶,寫好了這些字,就能寫好一批字。這些其實都是“有意義”的學習動作,有助于存儲入我們的長期記憶中。
同樣的,在眾多書學系統中,如果我們能夠先學好、學精一家,那么再學習其他家的時候,就會容易很多,更容易觸類旁通,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有意義的、經過推敲分析的、然后又集中重點突破的這樣幾種方式交叉進行,在結合臨帖、讀貼、背帖時的一些技巧和練習,那么就容易給我們的大腦形成一定的強化刺激,從而加深學習印象,使得所學內容可以比較長的存儲在我們的“長期記憶”中,最終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個時候,所學的東西也才是我們自己的。
在我認識的周圍學書法的朋友中,有些人就很少通臨,比如開兵先生“專攻好大王碑兩年,但至今沒通臨過”,但寫出來的字也像模像樣,已經有自己的風格。
開兵還說:
我臨習一般分幾種,找支鉛筆,邊讀帖邊作記號,歸類。平正的,歪瓜,裂棗。有通臨的時間,還不如將局部琢磨透。
書法專業的侗之先生更是“只在上學期間通臨過蘭亭序。后來通臨的大多數是造像,磚等字數少的。爨寶子都沒通臨過?!?/p>
他也認為:
初學一般琢磨的少,精力主要用在像上了。其實應該多拿時間琢磨。琢磨有時候比寫還重要。其實就是看帖,讀貼。
綜上分析,我以為,他們都是抓住了書法學習中規律性的東西,在分析、比較和重點突破中,形成了“長期記憶”的機制,將所學內容轉化成了自己的東西。這樣的學習機制和方法,你會復制嗎?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歡迎在評論中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