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是孫云曉所寫,本身是教育專家,所以更加關注家庭教育方法與習慣之間的關系。
開頭引用了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 所以針對這一哲學格言,福格是提供方法論了,他總結了5條:
第一,要自信,不要自責。
第二,從小改變著手,“簡單”才能促進改變。
第三,通過行為設計來養成好習慣。
第四,在行為設計中要把握行為改變的三要素,即動機、能力和提示,而行為發生于三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第五,及時慶祝是感受成功并將這種感受融入新習慣的最佳技巧,也是提升某種行為再次發生的概率的一種積極體驗。
OK,重點不是及時行樂、而是及時反饋,包括及時慶祝。
序言三是福格教授的學生孔令欣、現任無訟網絡CEO(出版時候還是貝殼金服的CEO)所寫。可以看出,之所以能有行為設計,是在線的數據采集,形成了數據閉環、才能有精準推薦:
我在學生時代跟BJ的第一次合作是對亞馬遜網站的行為學改造。
那時候,用戶對亞馬遜的認識還停留在網上賣書,而對網站上其他產品的感知度很低。
因此,亞馬遜希望通過對網站的行為學改造來提高用戶對其他產品的感知程度。
BJ及其團隊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設計了有趣的“尋寶游戲”,引導用戶在有限時間內通過尋寶或彈出寶藏的方式獲取折扣券,并結合用戶的游戲反饋、瀏覽歷史和同類人群的購書偏好等信息對用戶進行大數據畫像,實現精準推薦。
這次經歷讓我大為震撼,也使我意識到行為學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并且可施展空間巨大。
那么,從這個角度說,福格的行為設計,是在說明曾鳴的“聯、互、網”及數據智能,其相應的方法論了。
當然,對于個人來說:
養成一個好習慣并不難,過程可以是輕松且愉悅的,這一點我很認同。
無論做什么事,往往都需要先找到動機。
但是,當我們在已經擁有動機的情況下時,要把想法付諸實踐就需要一個激勵點,而這時的關鍵是要找到激勵的來源,即必須在對的行為上找到對的點來激勵自己。
就是要找到支點(激勵點),改變他。
最后再看福格本人的中文版序言。
首先,是他自己的動機來自于哪里:
在讀博之前,我對物理、科學和數學有一定的研究,我在這幾門學科之間看到了一個融會貫通的整體,看到了硬科學的美,但在斯坦福大學學習社會科學時,我沒有看到那個整體,沒有看到事物之間的融合。
這是查理·芒格的“物理學妒忌”了,哈哈 —— 不過也沒錯,所有軟科學,都期望變成硬科學。
隨后,他成功了“開發”出了行為設計模型,并意識到簡單的力量:
簡單是我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東西,簡單才能改變行為。
我在商業領域工作時,會觀察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
我看到了一個共同的模式,蘋果和谷歌是這樣的,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創造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產品。
這是產品思維了,要聚焦。
最初的版本是B = MAT,但是鑒于trigger的負面印象:
我第一次選擇“觸發”這個詞是在2006年或2007年。
當時我說的是“熱觸發器”,這個詞指的是你現在就能做的行動號召。
但是后來,原本是中性詞“觸發器”,在英語中漸漸地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例如,今天如果一部電影中有暴力情節,那人們就會說它觸發了警告。
換句話說,有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它可能會觸發你的負面反應。
此外,“觸發”這個詞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總是覺得“觸發”的意思是動機。
但事實并非如此,觸發器可以是任何東西,而動機本來就是模型的一部分。
所以就變成了prompt,提示。
最后,他也強調了微習慣的重要性,一定要微小:
微習慣策略能讓人更容易感受到積極情緒,對我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撰寫的這篇序言,對于世界各地的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人們充滿了焦慮、沮喪和不確定。
所以我決定開設一門新課程,幫助大家培養能帶來積極情緒的習慣。
請記住,只有在感覺良好而不是感覺糟糕時,你才能達到最好的改變效果。
當你在生活中應用微習慣策略時,你會看到成功。
現在,請你按照我在書中給出的指引,讓這個習慣變得微小,并找到一個好的錨點時刻,即時慶祝,你會發現你正在迅速而輕松地養成習慣。
通過“微小”,讓自己感受積極的力量,不斷掌控自己、改變生活 —— 這和10分鐘冥想所倡導的思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