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夫子廟
予于晨初至文廟,由其偏門而入,見一石牌,高約五米有余。上一牌匾題曰:古秦淮。左右各一聯,上聯淮水通幽燈搖畫舫載歌去,下聯桃津臨市月釀新詩舞韻歸。由此而入,地均為青石鋪磚。左右商鋪林立,因為白日,門可羅雀,冷冷清清。
走至街中處,北面為夫子廟大成殿,。入大成門循甬道丹墀而上,便為文廟的主殿大成。現大殿是依清同治八年的建筑為本而筑,除后墻,使之與學宮為一。大殿七間,高十八米,重檐歇山頂。原殿內正中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位”牌位,兩旁配享四亞圣。現殿內有孔子銅像,兩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漢白玉像。殿前露臺,四周繞以石欄板 。殿前兩側有廊廡相連,原供孔門七十二賢人兼歷代大儒。現改作碑廊,墻上鑲嵌陳列當今名流的書法碑石三十余塊。
孔廟院墻與學宮間,東西北三面有闊道,曾植柏樹百余棵,古木參天,郁郁蒼蒼。殿頂鋪黃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殿后為“明德堂”,相傳匾額為南宋文天祥楷書,后由曾國藩改篆。堂后為“尊經閣”,閣原為教諭講課講堂,藏有儒教典籍刻板。
?出廟,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源于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岸北為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題聯道源脈悠長,詩禮江山昭日月;人文薈萃,弦歌畫舫又春秋。游人至此可憑欄小憩。
?因貢院余未曾而入,不再贅述。
瞻園
號金陵第一園,為明徐達私之宅邸,素以假山著稱,以六一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名。
?園以山石取勝,假山為園主景和骨干,園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為制高,歲寒亭、扇面亭隱黔于香樟、女貞等常綠喬木中。
?南假山以土、石并用做法由絕壁、主峰、洞盒、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石徑等組合而成,現“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之意,達“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山前池畔、溪澗多植花草、灌木、藤蘿,兼以紅楓、銀杏點綴其間,這樣既成古木參天,又兼四季對比與并可遮蔽一墻之隔園外樓房、電桿。
北假山以太湖石堆疊而成。臨水石壁下有貼近水面的平橋山中有縱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橋有低而平的較大石磯二層,可使石磯與石壁成強烈對比,更顯石壁挺拔高聳,石磯生動自然。另有高出水面九余米的石屏置干平臺之上。山之東北角臨池聳立 ,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徑,游人行于其上向上仰視,頓覺石壁聳峭懸崖險峻,低頭俯峭壁倒影又襯水池深。其藝術處理可謂妙矣。整個北假山體量得宜,輪廓豐富,山重山水重水,佳山妙水層出不窮。池水以小見大。
?靜妙堂,面臨水池之鴛鴦廳,分園南南北,并置有南北兩大水池。南水池緊接靜妙堂南沿,略呈葫蘆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北水池,空間比較開闊,曲折而富變化。東臨邊廊,北瀕石磯,西連石壁,南接草。在靜妙堂西側,有一泓清溪溝通了南北兩大水池,使南北兩個格調鮮明的空間有聚有分,相互聯系。
?瞻園素負盛名,曲直回環,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假山游魚,古木蔥蔥。一言難以窮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