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和有錢,可是有多少人勤勤懇懇努力一輩子,生活仍然一地雞毛。一直以來父母都告訴我們勤勞致富,只要你肯努力肯吃苦,將來一定會過好日子,可是我們的父母不夠吃苦耐勞嗎?為什么他們辛辛苦苦一輩子,生活可能才能達到小康水平,連菜市場的自由都沒有,更別說財務自由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直到我看到《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我在書里找到了答案。
? ? 本書作者是哈維·艾克,現為巔峰潛能訓練公司董事長。13歲開始打工,在約克大學讀了一年書之后,決定全心追求他的致富夢想,但之后創業幾十次都無法成功,之后痛定思痛,回顧自己的成長背景和金錢觀,分析種種與致富有關的內在思維,之后取得了成功。成功之后,他致力于幫助更多人實現致富夢想,他的潛能開發公司紅遍全美,很多人表示,這堂課大大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使他們開始積累財富得到快樂與成功。
? ? 作者喬許·比令斯說:“阻止我們成功地并不是我們不懂的事情。那些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不然的事情,反而是我們最大的阻礙。”如果你現在沒有也還沒有成功,那我們就來找一下到底問題出在哪兒里,我們又該如何去做才能實現我們的財富自己呢?
財富藍圖——重新給我們的大腦編碼正確的想法。
? 你的財富藍圖會決定你的財務生活,甚至影響你的人生。那什么是財富藍圖呢?財富藍圖是你對金錢所擬訂的計劃,或是所采取的態度,包含了你對金錢的想法、感覺和行動。那這個程式設定如何行成的呢?具體步驟是:
設定 ??想法??感覺??行動=結果
? ? 世間萬物都逃不脫因果,種什么因,就結什么果。我們都活在一個有因有果的世界,金錢是一種結果。如果說我們想要改變果實,你首先必須改變他的根;如果你想改變看得見的東西,你必須先改變看不見的東西。那我們現在沒有錢,造成這個結果的因是什么呢?我們都說想法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產生結果,那根源點在于你對金錢的看法,這種對錢的看法都是我們從小被教育出來的結果。這種教導,會變成一種制約,再變成自動反應,一輩子控制著我們。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都被三個主要的方式制約:
第一種影響:語言設定—你小時候聽到了什么?
? ? 你在成長的過程中聽到過哪些和金錢財富有錢人有關的話呢?錢是萬惡之源,儲蓄是為了不時之需,有錢人都是貪婪的,有錢是一種罪過,錢很臟,你要努力工作,才能賺到錢,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有錢就變壞,我們沒錢買不起等等,這些你年幼時聽到的任何有關錢的話,都會留在你的潛意識中,成為支配你金錢觀的一股力量。是不是很可怕,我們對待錢的觀念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金錢觀,這種傳承是一代到另一代的,所謂的育兒育己,真的是需要全方位的認識自己的問題,然后去修正,從小給孩子植入正確的金錢觀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呢,作為父母任重而道遠啊!
第二種影響:模仿—你小時候看到了什么?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或監護人對于金錢的態度是什么?他們會在人生中冒險,還是態度保守?他們的收入是否穩定還是時有時無?錢是家里快樂的源泉,還是痛苦的根源?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無形中我們也在模仿父母的過往行為。你的內心世界決定你的外在世界,所以我們要擺脫掉這些負面的恐懼、憤怒,不能讓這些成為我們追求財富的動力。
特殊事件:你小時候有哪些遭遇?
小時候,你對于金錢、財富和有錢人有什么經歷和體會?這些經歷太重要了,因為他會形成你一生的信念或者幻想。很多夫妻之間金錢觀都是不一樣的,可以一起回憶下你們關于金錢的記憶,這樣能幫助雙方找到目前的財富藍圖,找到你們的沖突,如果錢這個問題的差異決定了,夫妻一般出問題的機率就會小很多了。
我們知道我們過往被這幾個制約障礙住了,我們如何擺脫這些制約,重構我們的財富藍圖呢?改變分四步走:
1.覺察:觀察你自己,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信念,你的習慣,你的行動,甚至你的不行動。把這些都放在顯微鏡下,研究它
2.理解:寫下這些說法、模仿步驟或事件是如何影響你的財務生活的寫下來
3.劃清界限:那些過往的關于金錢的想法、方式都是后天學來的,我們現在可以重新選擇正確的金錢觀。
4.提出宣言:手放在心上,說:“我仔細觀察我的想法,而且只接受那些,使我更有力量的想法。”接著摸著你的頭說:“這是有錢人的腦袋。”
想成為有錢人先擁有有錢人的思維方式
? 我們說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行動路徑就會不同,最后的結果也就會不同。一個人的思維質量決定一個人未來是貧窮還是富有,思維決定行動,所以說我們先擁有富人的思維方式,再成為有錢人。那書中作者羅列了17個窮人與富人差距的17種思維:
第一種: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
? 富人相信,自己可以掌握人生,而窮人不會為生命中的一切負責,反而會選擇受害者的一個角色。對于沒錢這件事,他們責怪經濟不景氣,怪政府,總給自己找借口證明他們是合理的,譬如說“錢真的不重要。”而且經常去抱怨,我們說吸引力法則,當你抱怨的時候你就會把更多的“爛事”吸引到你的生活中來。而且能量是會傳染的,有錢人也不可能去靠近在生活中總是負能量的人。
第二種:有錢人玩金錢游戲是為了贏;窮人玩金錢游戲是為了不要輸。
如果說你的目標是過得舒服就好,你就很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錢,如果你的目標是賺大錢,那么你最后可能會舒服的不得了。目標定的高低至關重要!就像吸引力法則里說的,你敢于向宇宙發出強烈的成功的信號,當你信念足夠強烈,就能夠心想事成。
第三種:有錢人努力讓自己有錢,窮人一直想著要變得有錢。
大部分人沒辦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謂想要有三種層次:第一種層次是我想要變得富有,第二種層次是我選擇要變得富有,第三種層次是我致力于變得富有。“致力”的意思是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所以說窮人內心對于有錢的渴望還是不夠強烈。
第四種:有錢人想得很大,窮人想得很小。
想辦法去給更多的人提供價值,你的收入和市場所認為你所產生的價值正相關。我們不能光為了自己而活,要有使命感,要多去為別人付出。
第五種:有錢人專注于機會,窮人專注于障礙。
你所專注的區域就決定了,你會在生活中發現什么專注于機會,你就會找到機會專注于障礙,你也會找到障礙。
第六種有錢人欣賞其他的有錢人和成功人士窮人,討厭有錢人和成功人士。
祝福你想要的事物,如果你憎恨別人所擁有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態度或形式來表達這份憎恨,那么你就永遠不可能得到它。
第七種:有錢人與積極的成功人士交往,窮人與消極的人或不成功的人交往。
靠近成功人士去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并且要對自己說“如果他們做得到我也可以。”
第八種:有錢人樂于宣傳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觀,窮人,把推銷和宣傳看成不好的事。
業務推銷是最容易阻礙成功的障礙,不愿推銷的人,通常并不真心相信自己的產品,不真正相信自己。如果你相信你所能提供的服務真的可以幫助別人,你就有責任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如此一來,你不僅可以幫助別人還可以賺大錢。
第九種:有錢人大于他們的問題,窮人小于他們的問題。
窮人會想辦法避免麻煩,成功人是不逃避問題,不在問題面前退縮。
?
第10種:有錢人是很棒的接受者,窮人是差勁的接受者。
窮人的自我認同感很低,很多人不善于接受是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或者不配,缺乏自信。
第11種:有錢人選擇根據結果拿酬勞,窮人選擇根據時間拿酬勞。
第12種:有錢人想著如何兩個都要,窮人想著如何二選一。
第13種:有錢人專注于自己的凈值,窮人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收入。
凈值是財富的終極測量標準。收入有兩種形式:工作收入和被動收入。工作收入實際是工作而來的金錢,被動收入是你不需要實際工作就能賺到錢。決定凈值高低的因素有收入、存款、投資、簡化。墜蹤你的凈值,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它上面,而由于您所專注的事情會擴大,所以你的凈值就會擴大。
第14種:有錢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
除非你能管理你現在的一切,否則你不會再得到更多。你必須培養出管理小額金錢的習慣和能力,才有機會得到大錢。所以說,關于金錢的習慣比你擁有金錢的數目更重要。
第15種:有錢人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窮人辛苦工作賺錢。
就像股神巴菲特一樣,他投資股票掙錢,不需要很辛苦的再去工作。
第16種: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采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他們的行動。
第17種:有錢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作家吉米·羅恩曾說過:“如果你繼續做你以前到現在一直在做的事,你就會繼續得到你一直以來所得到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說持續的學習與成長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17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軌跡,當我們想要成為有錢人開始,一切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敢想我們才敢干,我們可以先去從模仿有錢人的思維方式開始。當我們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敢于定高目標,再擁有了有錢人的思維方式,并按照有錢人的行為習慣行事,時刻告訴自己他們可以我也行,我想我們一定也可以成為有錢人。
很多人一談到錢就說“別和我談錢,俗”,下次當你再聽到別人和你說這話的時候,你要告訴他“如果你是這個金錢觀的話,你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然后把這本《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推薦給他,我想也會顛覆他對金錢的看法。現在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我也要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