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下午的課程《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1課程內容和設計在層層拔升,一年級的兩個小盆友明顯跟得上,記得我老師跟我們強調,閱讀在于穿過符號與概念,去推論,演化,發現相關性,不斷反思與質疑,形成自己的審美與關懷,下午的小盆友們在試著接近書中的概念,在把所學知識串聯起來,且聯系到現實生活,閱讀必須經歷這個過程,才能真正到達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閱讀此時就變成與作者的對話,而不會被作者淹沒與格式化。
其實,要形成閱讀力,這個最難,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的理解力與學習力就不是問題。
比如下午讀到的北方的仰韶文化~~半坡居所~~【(延展)蒙古包~~帳篷】
南方的河渡姆文化~~稻谷~~【延展:大米是怎么來的?用米種的!用飯種的!回答簡直讓人不忍直視啊!那么稻谷和大米之間要經歷什么?碾米是怎么回事?稻谷和那個秧又要經歷什么歷程?………】
【那么,課本上哪一首詩就是描寫這個過程的艱辛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隨口背出來,那么誰告訴我,憫農的憫是什么意思?就是憐憫,可憐的意思!】
【城碩:那么既然農夫流了那么多汗,稻谷上面為什么沒有汗臭?】
【我:看過《神奇校車》嗎?水蒸氣是如何蒸發的?蒸發之后形成云,變成雨,又是一個凈化過程!大自然很神奇呀!………吧啦吧啦】
哦哦哦哦,你去農村么?見過禾苗嗎?見過稻田嗎?這一切都是閱讀中重要的部分,不然他們該如何理解文中的意思?!
他們又如何知道珍惜糧食?理解終歸需要更深的體驗與感同身受呀!
我們開始不斷深入符號背后的意義,去對話,去質疑,去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與三觀,我認為這是閱讀中最重要的意義,否則那都不過是一些與我們毫無關系的字詞而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