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雜書館在北京崔各莊開門運營,2018年3月曉書館在杭州開館。這兩間書館有一個極為夢幻的特點,它們都是私立公益圖書館。“私立公益”這四個字在今天的中國還很新鮮、很高貴,不禁讓人想到大士紳、大貴族。可是一秒鐘恢復理性后的第一問題是:“怎么做到的”。
我不是想探究人家的商業模式,或者揭秘什么的,我只是單純的感興趣或者叫八卦,閑來無事聊聊互聯網經濟對今天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的改變。好吧,既然說到了互聯網經濟,那我的確是這么看這兩家書館的。
我去過北京的雜書館,杭州的還沒機會去,據說美醉了。既然是書館,那就應該是閱讀的地方,北京的雜書館只要有身份證誰都可以網上預約,免費使用閱讀空間,借閱館內藏書。從一個閱讀者的角度來看我是會給書館打出高分的,無論空間的舒適度、管理的溫度還是藏書的趣味都沒有因為免費、公益而打任何的折扣或被草率敷衍。我想杭州曉書館在雜書館運營經驗的基礎上,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應該不會差了。所以說這兩家書館的用戶體驗做得很好,用戶就是讀者,這些用戶有來自高館長其他自媒體的粉絲也有因為閱讀而新增的讀者。眾所周知用戶是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基礎,它的盈利模式之一就是廣告,當你的平臺免費,服務不賺錢的時候,只要有足夠多的眼球、足夠多的用戶,你就可以向他們推薦其他產品和服務。我們熟悉的傳統出版社、傳媒機構怎么可能不被顛覆,文娛用戶是有細分群體的,有什么能比粉絲效應更有效地建立文娛品牌、形成共識。在共識下形成的用戶粘度可想而知,你可以出書、拍電影、做音樂,用戶群就在那,只要基數足夠大,就是一個商業帝國。
當然有人買單才能解決生存、發展問題,才能讓公益永續。我想說的是技術不僅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我們的社會,互聯網經濟的基礎是建立在尊重用戶、尊重個體的基礎之上,它或許可以帶領我們走向文明,讓公益免費,尊重每一個人,才能讓用戶為你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