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年2: 準備好了嗎,要上酥餃啦

子曰:食、色性也。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國最美的美食,最獨特的人文風情,讓全球人一領中華美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的確是不同凡響。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古老,也是最喜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個炎黃子孫對其都有著美好的回憶。每每春節(jié)來臨之際,各家各戶掃灑庭除,張羅美食,用一方水土的獨特方式迎接賀歲。

在除舊立新之際,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春節(jié)到來,每一方水土用著自己的一方風情來寄托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

歷史悠久的北京城有吃冰糖葫蘆,灌腸之說;生性灑脫的新疆人有吃手抓肉,架子肉之說;淳厚的陜西人有吃牛羊肉泡饃,食餃子宴之說,沿海的福建地區(qū)有吃年糕,薄餅之說;而在濕熱的廣東地區(qū),“老廣”們新年里必少不了煎堆油角這兩樣美食。

廣東有句俗語:“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

于是,在新年里吃煎堆油角就成了當?shù)厝说膫鹘y(tǒng)習俗,一幅幅一家人圍著一起吃煎堆油角的畫面就刻在了每個“老廣”的腦海里,成了過年里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煎堆的歷史悠久,因其制作簡單,口感獨特與美好的寓意而深受廣東人喜愛,因此尤愛煎堆的唐人王梵志曾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短短兩句詩道出了對煎堆的喜愛與貪戀之情。

而油角,又稱角仔,每個地區(qū)的叫法都有所不同,各地的口味也自有其不一樣的風味,有咸有甜,餡料不一。

在潮汕地區(qū),油角又稱為酥餃,餡料是芝麻瓜條花生,正如其名,味道甜而不膩,脆而酥爽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小吃。酥餃呈金黃色,形狀像個鼓漲起來的荷包,寓意著來年的日子像只酥餃一樣——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酥餃不僅好看,好吃,寓意美滿,而且制作方法十分簡單。皮所需材料為面粉,雞蛋,油,水,而餡所需材料為花生、芝麻、瓜冊。

首先,皮必須是自家做的,味道才夠。將面粉,雞蛋,水加到一起揉成面團即可。這個過程要注意,油若是加多,皮炸起來會較酥脆,蛋加多了,會有香濃的雞蛋味,但炸的過程會出很多泡,所以油和雞蛋的量一定要拿捏好。

揉面團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極大的體力,一定要吃飽了有力氣再開始揉面團。

其次,是準備餡料的過程,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相對較多。花生需炒,炒后去皮并打成碎末。而呈塊狀的瓜條,也需打成碎末。花生與瓜條一般是采用菜刀剁碎,顆粒要大小適中。最后,將瓜條,芝麻與花生放在一起攪拌均勻,餡料做成,一股濃厚的花生與芝麻味自撲鼻而來。

芝麻有黑白品種,可根據(jù)個人口味選擇不同芝麻。而瓜冊又是什么呢,瓜冊也稱瓜丁,瓜條,以冬瓜瓢肉為原料,加糖蜜餞而成。瓜冊作為一種糖料,深受潮汕百姓喜愛,其外觀晶瑩剔透,味道清甜爽口,多食可潤喉清肺。瓜冊剁成碎末與花生,芝麻共食,既香糯爽脆,又有清甜可口之感。

揉好面團與備好餡料后,檊皮的工作就可以開始啦。如果沒有面檊,可用啤酒瓶代替,取一小塊面團檊薄皮,檊皮過程記住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既要保證厚度適宜,又要保證面皮的厚度均勻。

在家中找一個圓形杯蓋,將檊好的皮印出一個個圓形餅皮,像包餃子一樣將餡料放進面皮,捏出好看的花邊,這樣餃子就做好了。

將包好的餃子放在油里進行油炸,任憑餃子在鍋里自由地翻滾,炸到金黃色澤,就是酥餃的最佳顏色。撈出來的酥餃香脆酥甜,美味可口。但是,由于剛打撈出來的酥餃仍帶有余溫,脆感不足,要想吃出脆感滿滿的酥餃,那就需要再耐心等候。

將酥餃放置在陰涼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冷卻,酥餃更具有脆感,一口咬下去“咔滋咔滋”響,濃香的雞蛋味,花生和芝麻味頓時充滿整個味蕾。

熱情好客的潮汕人喜好分享,美食也不例外。家鄉(xiāng)有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做好的酥餃,要先讓長輩享用,親戚朋友,鄰里之間也要相互贈送一些,剩下的留到過年時請客人。

記憶中,每次新春佳節(jié)回到家鄉(xiāng),村里的鄰里好友總會上門送上一盤剛做好還冒著熱氣的酥餃。一盤酥餃,會心一笑,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因為酥餃本身就是最好的祝福。

每逢正月前幾天,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裳,帶上好心情,懷著滿心的祝福到鄰里之間,親朋好友的家門做客。

男主人負責煮水泡茶,為前來的客人泡一壺上好的功夫茶,女主人負責準備佳肴,端上一盤自家做的酥餃。一群人一邊喝茶一邊吃酥餃,聊著家常,嘴上掛滿著笑容,一幅其樂融融,優(yōu)哉游哉之圖景讓人倍感溫馨。

那,準備好了嗎,要上酥餃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