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清相國》之思
清廉之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能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是作者對陳廷敬的評價。
他是馳騁官場五十多年的一代名相,他是第一個被康熙稱為完人的人,他也是第一位擔任清朝首輔之臣的漢人。康熙一朝,紅極一時的人不在少數。索額圖,康熙的岳父,最后卻身死囹圄,一時權傾朝野的明珠也被罷相削權,野心勃勃想取明珠而代之的徐乾學,去官后也抑郁而死。因寵而住進皇宮的高士奇最終頁被斥回。而陳廷敬,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被算計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最后老死相位。
這部書主要講述了他科考受人誣陷,為康熙進講,查辦山東富倫捐糧案,山西龍亭案,督理鑄錢之事,查辦云南巡撫王繼文虧空庫銀一案,以及后來抓住時機參倒明珠,密謀參倒徐乾學、高士奇二人,最后隱退,榮歸故里的一生。
宦海生涯五十載,若沒有一番心機與韜略,如何成為一顆常青藤。剛步入官場的他,衛向書,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之后,他的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在經歷了眾多事情之后,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后被逼出一個“狠”字,而這也是促成他參倒明珠、徐乾學、高士奇的關鍵。最后成為老相國時,他學會了一個“隱”字。“等、忍、穩、狠、隱”正是這五個字,伴隨他走過官場五十年。
我想,“等忍穩狠”不僅僅只有陳廷敬懂得,每一個官至高位的人都是懂得這幾個字的。但正是最后一個字——“隱”,讓陳廷敬功成身退,遮住了自己的萬丈光芒。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也許昨日,你還是皇上身邊的紅人,今日卻已成為階下囚了。我想明珠便是一例。能夠官至相位,幫助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這樣的人怎會不知這前四個字。從他遇事遇人總是笑臉相迎便可看出,他是懂得這四個字的。可他為何落得如此下場,正是他少了陳廷敬的“隱”字,人們說,人的欲望總是無法被滿足,明珠他是舍不得隱退的,利用自己的權力,貪污受賄。而陳廷敬呢,在成為老相國后,幾次與皇帝產生爭執,最后在朝堂上昏厥過去,大病了一場,不久后,家人喊他,也聽不見。大家說老爺是耳聾了。在最后一次面圣時,皇帝說一句,也要讓一旁的公公大聲復述一遍,他才聽得清。一天,珍兒(陳廷敬的二夫人)問他樹上叫的鳥是什么鳥,可遲遲聽不見他回答。珍兒只想老爺真的老了。隱退回山西老家后的一天,陳廷敬在亭內喝茶,忽而聽得樹上的鳥叫,便對珍兒說:“珍兒,我告訴你這鳥叫什么!”珍兒又驚又喜喊道:“老爺耳朵沒有聾!”陳廷敬哈哈大笑,驚飛了樹上的鳥。這一段是本書的最后一段,讀到這時,我也笑了。我佩服陳廷敬的韜略,佩服他用這樣的方法成功隱退。
我承認,陳廷敬他不是單純之人,也不是簡單之人。因為很難想象,單純近乎傻的人可以在官場上混下去。若單純的只用“好人”“壞人”這樣的詞語來評價他,未免太過膚淺了。當年順治帝便對明珠說:“陳廷敬,如此少年老成之人,日后不為能臣,必為大奸。”是的,他的城府,他的心機,他的謀算,他的韜略,無一不向我展現了他在官場上的如履薄冰。畢竟,官場上的勾心斗角,不狠一點,便是對自己的殘忍。若是讓我再早幾年讀這部書,我定會覺得陳廷敬如此正直之人,怎么也會暗中參人,還算是好官嗎?因為當年我還太天真了,也因如此,那時的我會和媽媽就是否要懲辦天下貪官這一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
通過讀這部書,讓我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讓還未步入社會的我漸漸懂得人的生存之道。青蔥歲月里的每個人,未來的日子,會將我們年少的輕狂和不羈消磨。我們會變得有城府,有心機,會與這個世界妥協,但我們最要守住的是自己當年的信仰。陳廷敬的信仰便是心系天下,一心為國。也正是堅守了這個信仰,他沒有被官場這個大染缸所染黑,而是用自己的韜略走完這精彩的一生。因此,一個人,他可以變得有心機,可以變得有城府,可以韜光養晦,但要用自己的這些區對付小人、奸人,而不是因自己的利益傷及無辜。社會中,誘惑太多,讓太多人難以拒絕,而我們要修煉的便是在這大千世界中,在這充滿誘惑的世界中,堅持住自己的信仰,不要讓任何人甚至是自己摧毀它。我自認為自己沒有陶淵明那樣的淡泊寧靜。未來的自己也許并不會僅滿足于平庸的度過一生,不會看破紅塵與世隔絕,也不喜歡消極待世。也許未來的自己不再如孩童一般天真,因為我已懂得,社會的代名詞是“殘忍”。但是,我依舊希望自己可以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保持一份純真,珍惜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