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諾貝爾哥,讓我如何說愛你?)
今天(2月20日),“諾貝爾哥”郭英森火了。
他的火,緣起于“課代表胖圓圓”的一個新浪微博。
從微博自帶的秒拍視頻上,我們可以看到,五年前的這個《非你莫屬》的春節特別節目上,初中學歷的“諾貝爾哥”郭英森提到了“引力波”等名詞,受到以方舟子為首的多名嘉賓毫不掩飾的嘲諷。節目中,郭英森連話都沒說完,就被態度張狂的方舟子、張紹剛等人搶臺詞打斷。郭英森在節目中的弱勢,與嘉賓的嘲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石激起千層浪,微博轉了微信轉,許多人義憤填膺,為“諾貝爾哥”郭英森鳴不平,并對方舟子等嘉賓表示了極大的鄙夷。其中不乏微博大V。
說實話,單看這個節目,我們的感覺都是一致的:嘉賓太不尊重一個有夢想的人了,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貼子轉起來!
我也先入為主地認為,民間科學家不該被歧視,人人都有探索未知的自由,嘉賓的確欠郭英森一個道歉。
然而,冷靜下來,我開始求證和觀察,并且思考:此事為何能火?智慧來源于民間嗎?諾貝爾哥又是個什么人?
問題一:為什么此事能火?
從眾多微博、微信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郭英森是草根大神,被嘉賓和主持人嘲笑了,夢想被無情地踐踏了;方舟子,你們應該尊重夢想,向他道歉!
這件事能火,筆者認為,和幾個關鍵詞有很大的關系——引力波、尊重、夢想、方舟子。
首先,引力波是近來最火的內容,雖然很多人還不清楚其內涵,但熱潮未退。引力波是愛因斯坦首先提出的,而最近被探測到。郭英森僅僅是提到這個詞,但是在許多微信公眾號的轉發中,“首提者”成了郭英森,目的就是偷換概念制造話題。而大眾,很多并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其次,尊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非你莫屬》這個節目,很多期都是人為地制造噱頭,例如請低能力而又特別“有想法”的人上來發表想法,然后嘉賓盡情地“毒舌”,以形成話題,沒想到在五年后卻因微博的炒作而踩了個大坑。在這個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嘉賓滿滿的優越感,他們的張狂和對人的極不尊重,已經大大超出常人能夠接受的范圍。事實上,比起科學而言,人們更在意尊重,也更能判斷是否尊重。
再說夢想。這是與正能量聯系十分密切的關鍵詞,也是很多人會經常掛在嘴邊的詞語,不容踐踏,也容易引起關注。郭英森是一個初中學歷的畢業生,很草根,很有夢想,這一點讓僅看微博和視頻的人為之動容。
最后是方舟子。不管其水平如何,他給大眾的印象并不是太好,甚至可以說有點“負面”。他的張狂,曾經激怒過很多人,被人形容為“面目可憎”。正是基于這種固有印象,很多人都見不得他,都想朝他吐唾沫星子。而視頻中的他也的確表現得很不尊重人,屢屢打斷人。“轉發,讓大家都看看他的嘴臉!”不少人心里這樣想。
話說回來,很多人看微博或視頻時,都會有一種代入感,在憤怒轉發的那一刻,大家其實都成了諾貝爾哥。
當媒體用情緒而非理性來說事,就特別有話題性,易于傳播。
從這里也可以看到,民間是多么容易被煽動。人們往往只考慮到感性因素,而在沒有考證之前就做出判斷。
問題二:智慧來源于民間?
我不否認藏智于民。
見識過這么多民間的工匠,感嘆他們實在太聰明了。
央視的“我愛發明”節目中,所有的發明都來自于民間。
民間,的確有很多的智慧。但是,對于科學研究來說,是需要嚴密的數學推導才有意義的。不是隨便說幾個名詞就叫科學。
然而,人們是相信奇跡的,也對于草根有天然的好感。這也是不少人支持諾貝爾哥的理由。
現在,中國的反智主義很嚴重,人們也普遍對所謂“專家”或權威抱有反感,期待資源重新分配,學術秩序重新建立。因此,對敢于創新、敢于發言的草根郭英森大有好感。人們期待學術的去中心化,而讓每一個個體發聲。
現在出現了一些人,自稱民間科學家,他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卻砸鍋賣鐵去“研究”一些聽上去很牛的東西,比如量子力學、暗物質、超光速、飛碟,卻從來不用數學來證明,全憑想象。在得不到支持的時候,甚至做出一些偏執行為。
但是,態度是一方面,水平卻是一另一方面。
我們應該尊重科學,還是應該尊重夢想?
夢想值得尊重,但是科學不等同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它需要扎實的學術基礎,而不僅僅是猜猜猜。
對于科學,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敬畏之心。
正如網友們所說,科學不僅僅要講情懷,更需要嚴謹的推導。這是對科學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真正推動科學進步的,是實驗室里踏踏實實做研究的人。
中國,需要真正的科學素養。
問題三:“諾貝爾哥”是個什么人?
光看視頻,可能還不能太了解“諾貝爾哥”,想知道“諾貝爾哥”郭英森其人,可以百度或知乎。
郭英森,初中文化,曾在撫順市煤氣公司做管道工。他自稱在1994年8月夜間在渾河岸邊看到天空中有飛碟出現。“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飛碟,并且開始研究物理。”他聲稱,經過研究,已經知道了飛碟飛行理論,按照他的理論可以制造出飛船。
他是一個一心要拿諾貝爾獎的所謂“民間科學家”,聲稱建立了一整套前無古人的最原始創新性的新科學、新飛行理論與新宇航學說,也有了幾個新發現與新技術,并從理論上揭開了UFO這個世界之迷,但是在國內受到壓制打擊,并被谷歌搶走。他還曾去北大門口,呼吁人們支助他,在籌資的廣告中,還聲稱愿意出賣肝、腎器官……
在《非你莫屬》2011年2月份的一期節目中,諾貝爾哥郭英森提出自己的新科學理論,遭到主持人及方舟子的嘲笑。
2016年2月20日,“有夢想”的諾貝爾哥火了,“面目可憎”的方舟子又被人踩了一腳。
但是筆者卻生了疑問,一個聲稱要賣肝、腎來換研究基金的人,一個聲稱能發明長生不老藥的人,一個沒有任何學術基礎卻夢想著得諾貝爾獎的人,到底能有多少理性去研究科學?
即使有些科學發明或發現來自于靈感,但靈感大多都是建立在積累了大量經驗的基礎上的;即使有些科學發明或發現來自于外行,但其中不少都是跨界的精英。
諾貝爾哥可能并不適合做民間科學家。
他有著驚人的想象力,應該去做劇作家,為編劇們提供各種素材,例如UFO,千年不倒的大廈等。說不定還能成為電影市場的一張王牌。
廣大電影投資人,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