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就怕囫圇吞棗,只是圖個熱鬧。
近期期末考試也發現孩子們的閱讀卷部分對閱讀的提取和把握還是個短板,跟家長們做了不少溝通,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不開啟“題戰”的煉獄模式,如何真正從根兒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希望孩子們在保持對閱讀興趣原動力的前提下,真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篇故事性小短文現階段二年級孩子都能讀下來,但是當我們去考察孩子們的閱讀體會時,孩子們經常支支吾吾,回答不出個所以然。
可見讓孩子看書,光靠興趣導向也太粗放了。
不求甚解,這怎么行呢。
杭州有個五年級的小朋友,看書就很通透。 他翻閱了好幾遍《西游記》,發現了其中隱藏的一個BUG。書里例舉了很多美味佳肴。但是就算到了西域,人們吃的還是中餐。 這位小朋友給這個漏洞想到了理由: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因此《西游記》里的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這個新奇的視角,得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肯定。
同樣是抱著濃厚的興趣主動看書,同樣在書本里傾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原來,這位學生的媽媽時常鼓勵并指導孩子寫閱讀筆記。
在教導孩子閱讀的方式方法上,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寫作就是與自己對話。閱讀引發思考,而思考會激發更濃厚的閱讀興趣。“閱讀筆記”在強化某種感受的基礎上,很有可能將感受引向感悟,從而使孩子的思想走向深刻。思想的深刻性,是孩子獲得人生價值最鋒利的武器。
“如干將莫邪之劍,吹毛斷發,削鐵如泥。”
?
在教育發達的歐美國家,父母引導孩子閱讀,從來就不是把書扔給孩子就完事了。
孩子讀完書后,引導孩子完成閱讀筆記是父母必做的功課。
而國內常見的,卻是這樣。
在網上查閱中英文關于閱讀方面的資料時,偶爾尋得這本參考美國閱讀理論適合我們中國小朋友的《騎象閱讀筆記》。書中70多種閱讀策略,能給孩子建立一個大大閱讀的支點。
“筆記本”里所羅列的問題很有啟發性,并沒有所謂的“準確答案”。
當你有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后,也可以寫出更豐富、更角度刁鉆的答案。
因此,這是一本獻給全年齡段讀者的“閱讀筆記”。
?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其實,“未經思考的圖書,也形同白讀。” 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真正能熱愛閱讀、會結構化批判性思維讀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