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戰勤連已有十來個年頭了,常在夢里回去。
戰勤連很小,幾棟營房、幾壟菜地、一個籃球場,加一起不足十畝地。戰勤連不小,曾一度被譽為“駐漳空軍第一連”。
這是我的最青春年華奉獻過的連隊。
角角落落,樁樁件件,總令我回憶。
還有那些永遠一起見紅旗就扛、有第一就爭的戰友們……
(一)
戰勤連,是團機關的直屬連隊。
1998年7月,本在浙江金華當學兵的我,完成合格學兵轉變,分到了福建漳州。去之前,只從書本上知道,那里是水仙花之鄉。
我是那年7月23日到達團機關的,很快就被分到了戰勤連。
連隊是在團機關大院的最里面。上一個小坡,就能看到一扇不高的暗紅色鐵柵大門。
站立大門口,眼前頓時開闊起來,整齊的菜地和一個標準的籃球場,被一排排修剪得平平整整的冬青樹,隔得四四方方。
我分在一排一班,班長叫戚廣生,大高個兒,一看就是籃球中鋒。后來知道,他是江蘇蘇州人,96年兵。
當時在連隊的生活,可以說是:懵懂。
真不知道自己是咋過來的,腦子里感覺總在繃著,訓練也使不上勁,班長直著急,一罵我,眼淚啪啪地往下掉。
而今回想起來,也能理解班長,由本團訓練的同年兵們,早就可以單放(就是單獨戰備值班)了,我卻還是整天懵的。
我的專業是指令員,也就是通過操作平臺處理各種雷達情報。當然,也需要練習報讀,就是報讀情報的方格坐標。不過,訓練的時候,我們還得練習標圖。
連隊的專業被稱為七大員,除了我擔任的指令員,還有標圖員、報務員、話務員,這是屬于戰斗崗位的,后勤類的自然少不了炊事員。
我不知道其他戰友是怎樣的,當兵前兩年,雖然排長、班長和老兵教了很多很多,但自己卻始終不開竅。
在外人看來,一直悶著頭在干活,天天在訓練,質量卻是不高的。
說起干活,有一些趣事。
那時候,連隊公用的掃把和拖把少,都集中放在一樓樓梯口的庫房里。第一年的新兵蛋子們,包括我在內,都好于表現,每天早早地起床,把班宿舍和排長宿舍的衛生打掃完,而后又把排里走廊,以及連隊的公共區域的衛生都打掃一遍,那絕對叫干凈。但是,如果沒搶到掃把和拖把,就算有勁也是使不上的。有一段時間,我學到了一招,提前一天把掃把和拖把搶到,打開宿舍窗戶,用鉤子掛在屋后的墻壁上。不過這一招后面也不太管用了,連隊也了解到了這個情況,多配了一些掃把和拖把。
還有一次,我看錯了時間,把三點半看成了五點半,天還黑著就起了床。要知道,雖然天黑,但我們這些新兵起床打掃衛生,是不能開燈的。那天,我靜悄悄地來到排長宿舍,掃完地后拖地,還是發出了聲響,把排長簡洪波吵醒了。他問我幾點了,我說五點半,他一看時間,說才三點半。當時嚇得,趕緊打掃完,又躺回被窩里睡了一覺。
再往后,我被選到連部當了文書,主要任務是抄抄寫寫,出出黑板報,還兼著拿報紙送信等活兒。
有時候回想起那段時間就發笑。為啥?傻乎乎的唄。比如用部隊當時的話說,就是沒個X數。剛當上文書那會兒,儼然自己真成了“五號首長”,把此前的班長,還有老兵們也不放眼里了,直呼其名,而自己還蒙在鼓里。現在想來,估計那時候的班長和老兵們定會在背后罵我:這個新兵蛋子……
隨著時光更迭,我也似乎開了竅。我想,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相信隨著時間推移,當年的班長們看到了,定會原諒我的。
(二)
按人數來說,戰勤連是全團最多的,自然是最大的連隊了。不過,連隊可不僅僅是因為這得來“駐漳空軍第一連”美譽的。
看過建軍90周年沙場實戰閱兵的朋友,定會感覺燃爆了。那時候,雖然沒有沙場實戰閱兵,但不定期舉行的駐漳空軍閱兵,那絕對是實力較量。
在連隊時,我是參加過兩次閱兵的,記憶中,兩次我們都是劈槍方隊,兩次都是奪得了第一名。
你或許不知道,為了奪得這第一,我們苦練成什么樣子。每天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只要被選入方隊的,都持著一把五六半自動步槍,天天不是練踢腿,就是練“三把槍”。了解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扛在肩頭的步槍要劈出去,需要有三個動作:壓槍、沉槍、劈槍。當然,槍上肩也有三個動作,這里就不細說。作為劈槍方隊,最精彩的莫過去“三把槍”整齊劃一,尤其是啪啪啪,三聲整整齊齊,最后槍同時劈出去的那股氣勢。
我記得第一次參加閱兵是在漳州機場舉行的。雖然經受過學兵團的閱兵,但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但是,當我們踩著熟悉的軍樂聲緩緩走向閱兵臺時,作為領隊的連長,小聲地提醒大家,聽清楚鼓點,千萬別踩空了。頓時,似乎空氣都凝固了,每個人腦海里,只有那富有節奏的軍樂。
“向右看——”“一二——”那聲音,是發自胸腔內最有力的一聲吼,穿透天際,在機場上空飄蕩?!芭九九尽?,整個方隊“三把槍”整齊劃一,在槍劈出去的瞬間,仿佛能聽到刺刀劃破空氣的鳴叫。
“啪”,第一個正步踢出去踩到滾燙的停機坪水泥地面上,恰好踩實鼓點。那一刻,所有人憋著勁,每一步踢出去都是75厘米,都是那樣的格外有力,一排排槍刺形成了一條條美妙的直線,推移著前行。
“向前看——”“一二——”那一刻,我們都知道,我們是接近完美通過了閱兵臺。
一支支閱兵方隊通過……等待,等待最后的閱兵結果。作為評委之一的副團長張少華,對著我們方隊方向,悄悄地豎了一個大拇指。第一名,我們贏了!
回連隊的路上,站立在大卡車上,我們把第一名的錦旗掛在最前方,一路高歌回營。
離開連隊到機關工作后,再也沒機會參加閱兵。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時,去閱兵村采訪多次,也有幸參加那次大閱兵的報道,但與在連隊時閱兵的那份激情,卻是無法比擬的。
或許這就是參與了,才更懂得擁有吧。
(三)
連隊生活很單調,除了戰備值班和訓練,就是打打籃球,看看電視,或是搗鼓每個班都分有的菜地了。
部隊講究的是方方正正,疊被子是“豆腐塊”,整菜地也是一樣。但是,要把菜地整得四四方方可沒那么容易。第一次到菜地里干活是在晚飯后,那時候才知道班里還有菜地。每一壟菜地旁都立了一個班牌,白底朱紅漆寫著班名。
不許講,菜地好不好,關系著班級的臉面。為這,每個班可都是鉚足了勁。不管是城市兵,還是農村兵,似乎喜歡上了大糞的味道,恨不得把連隊那個旱廁里的大糞都挑到班里的采菜地里。
整菜地也是個技術活,先得用鐵鍬把菜地四周的土松松,而后鏟起泥土拍實拍平,一壟菜地拍完,整個菜地棱角分明,格外好看。
最開心的莫過于司務長告訴我們,今天收你們班的菜。那股高興勁,別提了。為啥?把菜收了給炊事班,司務長得給班里算錢了,雖然錢不多,但那是班里的班費。每到老兵退伍時,常常會把班費拿出來,買點酒菜,全班圍坐一起,為老兵餞行。
說到了后勤,那不得不說說炊事班的那些事。我還在連隊的時候,伙食應該是很好了。印象最深刻的,定是那“四分之一鴨”。這個菜名估計翻來中國各地的食譜也查不到。這正是連隊大鍋菜的好處!一只鴨子剁成四塊,用柴火燉,不論是鴨肉,還是湯,那股鮮美的味道至今能記起。
(四)
記起連隊的點點滴滴,在心底深處打撈,我想不僅僅是教會了我做人做事,還有那份沉甸甸的集體榮譽感。
連隊的籃球隊是漳州部隊是出了名的,似乎連隊的每一名官兵都能拿著籃球拍幾下,或者是投個籃。在現在想來,或者這是當年單調生活中,僅有幾樣可以用來驅趕寂寞的。
當然,連隊圖書室,還有卡拉OK室,都是業余時間或是假日里大家的好去處。
撲克牌,應該算是周末戰友們的最愛,打升級的居多,還可以J到底,有時候打半天也角不出勝負來。
……
如今,雖然已轉業地方,也常會回一些部隊去走走看看,業余文化生活更豐富了,這或許也是強軍夢的一個縮影吧。
(五)
這是一張連隊送老兵的照片,淚水交織,串起的正是數百個、上千個日日夜夜的戰友情。
我還在連隊服役的時候,漳州東站還沒有開通動車,就更別說高鐵了。每年,退役老兵都是乘坐綠皮火車離開第二故鄉。
每一年在火車站送老兵,也是連隊代表團里對外比士氣的時候。
在連隊的倉庫里,有一面大鼓,還有鑼、镲等。每到11月25日,連隊的鑼鼓隊就會把大鼓抬到站臺上,叮叮咚咚就敲起來。那時候,幾乎每年我們都會和友鄰高炮團在站臺上比鼓。那種場景,用鑼鼓喧天都難以比擬。記得有一年送老兵那天的上午,我們這些鼓手用力過猛,把鼓面敲破了。咋辦?下午還得接著送老兵,連隊立即打報告,向團領導請示,當天中午就買了一面新鼓送到了站臺上。
送老兵最感人也是最難忘的,定是火車即將開動的時候。坐在火車上的退伍老兵,剛剛還推開窗戶與戰友話別,“嗚——”的一聲,火車緩緩前行,鑼鼓聲也跟隨著火車前行的速度加快,鼓手、鑼手的臉上,已經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淚水。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雖然已經離開連隊十六個年頭了,但連隊的角角落落,還有戰友的一張張臉龐,卻仿佛就在眼前。
雖然已是多年未曾聯系,而今通過微信聯系上,短短幾句話,在連隊的微信群里,儼然又在開起了班務會、排務會,更多的是連軍人大會。聊的都是連隊的事,話的都是連隊的人,沉的就是那厚厚的戰友情。
(六)
如果話戰友情,在今天——建軍90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有一位戰友一定要說。
還是不說吧,因為說起這位戰友,我的心在淌著淚,我無法再用文字去表達對這位逝去的戰友的懷念。就用我2014年12月25日凌晨兩點多寫下的這些文字去銘記他——
本是平安夜,祈福平平安安!然深夜戰友微信傳來消息:前段時間,我當文書時候的指導員林金斌突發肝衰竭,住進南京八一醫院,從當年所在的戰勤連的戰友,第一時間組建微信群,全國各地尋找肝源,為老指導員祈禱!幸:找到了肝源,做完了移植手術,所有的戰友祈禱他能挺??;不幸:度過他人生最后一個平安夜,在圣誕節的1點40分,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所有的戰友無法接受這個事實,40多歲的年齡,如此優秀的共和國軍官(已是團政委),卻英年早逝。您怎么就走了呢?戰友們還期待您能重新站起來,一起回到當年的連隊,圍坐一起,暢談戰友情誼。
忘不了,我18歲的年齡,走進連隊,一臉稚氣,跟在您的身邊,做連隊的文書,您手把手地教我做人,教我……
忘不了,您給連隊戰友上的每一堂政治教育課,您給連隊戰友組織的每一次點名……
忘不了,當年的戰勤連,在您與連長的帶領下,成為了駐漳州空軍第一連……
老指導員,我還記得駐漳州空軍部隊閱兵,是戰勤連奪得第一名,我們將錦旗掛在車頭前一路高歌回來……
老指導員,我還記得,就在連部樓下,那里有連隊的菜地,一塊塊,方方正正,就像我們的軍被豆腐塊……
老指導員,我還記得,您和善的臉上,總是掛著迷人的微笑,印在腦海,揮之不去……
老指導員,您走了!我!所有的戰勤連的兄弟都不接受,為什么上天就不能再給您一次機會呢?!您能看到嗎?我們這些曾經與您并肩戰斗過的兄弟,天天守在微信群里,無時不在為您加油!
老指導員,您走得太快了!走得太急了!
老指導員,我們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