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想出去玩一下,在網上看了幾個地方的介紹和網友的推薦,我選擇了距離不算太遠的錦繡中華民俗村,錯開了十一黃金周,今天算是提前體驗下,我想人應該不多。早上10點,陽光灑在大地,走在其中,穿個短袖背個斜挎包的我不覺得熱,差不過十點半的樣子,我來到目的地。我是個路癡,好在沿路上做了很好的路標指示,我用身份證進入了園區,然后用手機買了一份電子播報,戴著耳機開始進入獨自一人的穿梭模式。我走過了一座拱橋,看了朝鮮族故居,北京四合院,窯洞,還有很多我現在說不上來的民俗特色的建筑,我一個人邊走變看,過目即忘。為了讓自己不覺得白來,我花了30元看了一場《大漠傳奇》表演,40分鐘后我走出來,腦子里除了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現場的爆破音效,我還有烏央烏央的觀眾。下午看了看微縮景區,像極了售樓中心擺出的樓盤模型,十分逼真,一趟下來,差不多把中國所有的景點都過了一遍。有點累,3點半的時候,我出來搭上了回家的地鐵,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回來的路上,我的總結是:來這里的人很多,可是并不怎么好玩,所謂的民俗特色早已商業化的滴水不漏,印象最深的是,在商店買水,只有百歲山,我前一個人問了下價格,“8元一瓶”,“這么貴啊”,“是的”,但還是買了,我雖然早有心理準備,我之前沒有買過這個品牌的水,但沒有想到會是8塊,所有店鋪全部統一,包括那個自動售販機原有的價格全部涂掉改成了這個統一的價格。記得之前在長沙的橘子洲頭看煙花,一時急忘了帶水,發現湘江邊上有賣水的攤子,農夫山泉小瓶裝問了下價格,“5元”, 我想全國所有算個景點、有人去的地方都是這種模式吧。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貧富的分級,走近錦繡中華民俗村的入口,這種分級就已經開始了,有人租車,有人組自行車,有人坐纜車,還有就是步行,比例差不多就是1:1:1:7,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一個合適的打開方式,景區成了有商機就一定能變現的地方,再說說這里的餐飲,中午我吃的是39元的自助餐,我選了蒸蛋,涼拌海帶,豆角火腿,米飯,最后機械式地吃完了蒸蛋和涼菜和米飯,外加一口有點生硬的豆角,人很多,找個位置要找半天,像我這種一個人來的,不能輕易起身去拿東西,不然回來的時候座位上就坐著別人了,39元不能期待會有多好吃,只是沒想到那味道連份盒飯都不及。
想到中秋國慶將至,到時各個景點必是一番人潮,可能會比我今天經歷會好點,可能也就這樣。寫到這,是不是要開始吐槽景點的擁擠和亂收費了呢,不,那些抱怨網上一大堆,可每年旅游的人還是那么多。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旅行不再是件奢侈的事情,叫幾個同伴或是獨自一人,買一張車票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或遠或近。可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在景點看到的更多的不是景,而是人,是紀念品。
去年公司的年度活動選擇的地點是泰國普吉島,我滿懷期待,我的同事們滿心欣喜,出發前,我們準備了要準備的各色行李,出發時,提前好幾個小時去機場,著陸后,即使凌晨2點,依舊精神滿滿,在那樣一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我沒有不安,因為我和朋友一起。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見了很多的島,玩了很多的海上項目,看了人妖,劃了小船,有自費的也有非自費的,確實讓我很開眼界。不過最后幾天漸漸看到組團旅游的真面目,就是買買買,琳瑯滿目的商品,每個團的人好像早就被預定了的一樣,在什么時間點進去,什么時間點在外面集合,好在即使我們購買力不強,導游也沒有說太難聽話,只是記得那句“你們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嗎”。
普吉島好玩嗎,應該說是好玩的,是不枉此行的,畢竟已經結束了,而且給了我很多有趣的回憶,普吉之旅,給了我平淡生活一點波瀾,給了我和公司的朋友們一段共同的經歷。于是我在想,現在的人們熱衷旅行,或許只是想打破生活的寧靜,留給自己一份不一樣的記憶,去玩的地方未必好玩,去看的風景未必那般好看,可能會堵在去下一個景點的路上,可能要艱難的在人群里拿出要拍照的手機,你或吐槽或自嘲,日后哈哈一笑,這些槽點成了記憶的重點,說給別人或者留給自己,
《我是歌手》有一個片段:林志炫回憶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父母每年保證全家有一次旅行,然后動情的說道,“我感謝我有這么注重生活質量的父母”。我的一個朋友也說,她和男友計劃每年能有一次旅行,聽起來倒像是在虐狗,而我一個人,獨來獨往,也會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油然向往。慢慢的發現,等自己有了可以回憶的過去,總是會想起旅行看到的風景,想起旅行一起說笑的同伴,想起旅行中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最后竟不知道是在因為想景而想人還是因為想人而想景。
所以,我想旅行其實是一種儀式,是給自己回憶的一種儀式。
回憶有酸有甜,我希望,正在旅行或者計劃旅行的你能一直有個好的心情。
那對于要來的國慶中秋,你想好去哪了嗎?(??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