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上大學之后,自己的生活就和“學”這個字“糾纏不清”。學習的任務,學委的責任,學霸的頭銜,以至學神的稱謂……著實令我被“學”這個字“標簽”了。回想自己初高中乃至小學的校園時光,其實真的沒有如今大家眼中這么好學,但也是乖乖小學僧一只,并沒有想到自己的大學會因為“好學習,學習好”而扶搖直上。然而,我還是想談一談自己對大學中“學”這個字的多面理解。
首先呢,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我先談談狹義的學,也就是課本知識學習。
大學嘛,之所以始之為“大”,就必然有其之“雄偉巍峨”處。高于九年義務教育,也不同于三年高中苦行,大學中絕不是“學習威武就可以呼風喚雨”的朝代。但呢,你也絕不可以把學習當做可以始亂終棄的“亂世佳人”。關鍵呢,是看你要什么。就拿我來說吧,以后想要出國讀書,那就是要GDP,如果拿學習當兒戲,或是只要求過了就好,那也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了。所以,其實便不奇怪我當圖書館的常客了。然而呢,人各有志,各有所長,有些人就是要以后直接工作,所以參加了好多比賽,報名了很多實習,對于學呢,就不那么看重,這也是超級正常和應該。畢竟,拿著幾張4.0績點的紙也在職場博弈中也并沒什么大用處。再者,還有一種人呢,生性就不愛學習,或是在學習能力上就是不靈光,但有別的專長——舞跳得美如畫,歌唱得繞頭梁,畫繪得賞心目,或是就是很幽默,善交際……對于他們,就應該“揚長避短”,學習呢,可以保過就好。然而話說回來,就像我一直秉持的觀念“學習不是唯一出口,但卻是進入任何一道美麗風景的必然入口”,或是說,在你沒有想好自己要走哪一條路之前,那就要踏實先打好學習的底子,以免影響以后的選擇。畢竟,青春的時間成本,真的無價,你付不起從頭來過。
橫向來看,狹義的學與廣義的學習其實可以聯系起來。大學吧,學習雖然不是唯一任務,但好好掌握它呢也有其衍生物。首先,是記憶力。每一次大學期末都是一場記憶力的檢驗與較量——一天一本書不再是神話,而是常態。所以呢,想要學習好,就要有一個最強大腦,里面配備上超級記憶能力!而擁有了強大的記憶力,在平時生活中也就減少丟三落四,對預防幾十年后的老年癡呆沒準兒也有好處。再者,就是自律。說實話,學習呢,絕對是大多數人痛惡的,當然也包括我。所以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就要求你有強大的自律能力來說服自己,鞭策自己,控制自己。而自律,也是人在面對超強度工作,面對形色誘惑時要召喚出的保護傘,作用之大也不用多言。所以,狹義的學習可以促進更廣泛之學習能力的增強,甚至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再深一層,就是我自己親身實踐出的感受——學習,可以不是一個人的事,它可以有更深的意義。我敬佩那些績點將滿的無敵大學霸,但,也僅僅只是敬佩而已。我覺得,一個人的光彩總會隨時間褪去,所以,我選擇分享與奉獻。我雖然學習不是最好,但在總結和歸納學習要點還是有些專長。一想到自己的一點努力,就可以幫助一些人免于掛科甚至獲得獎學金,心里就真的很開朗。對于這種心理,一開始,是職務使然,而后來,漸漸的,就是一種習慣了。其實吧,大學的學習,只是大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稱不上核心,卻也不是花邊。如果好好管理分配時間,還是可以在學習不賴的前提下有大把時間的。總之,我的大學,通過將“學”福澤大眾化,也真真切切收獲到一些別樣的幸福與快樂。
其實,“學習”于大學,是一個糾結的角色。如果拿宮廷比喻,她算是貴妃,既不能算作正宮皇后,又不能于其他嬪妾等同。然每出精彩的宮戲,必不能少她。而我們,既然還被稱為“大學生”,可以不以學為最重,但還是要以學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