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的人得先讓爸媽喜歡嗎?

今天主人公的故事是這樣

當她告訴母親已經和相戀6年的男友分手,母親如釋重負的長舒一口氣,并告訴她:“現在還不算晚。”

戀愛6年,與家人對抗6年,在家人終于同意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她卻提出了分手。令她頭疼的家人關系是戀情結束的催化劑。

“分手主要是因為我小姨婚姻的不幸,是不是聽起來很匪夷所思。”她很坦然的對我說。

“小姨結婚好幾年了,一直依靠年邁的姥姥、姥爺接濟,小到日常用品,大到租房費用。我媽是從小被忽視的那一個,我現在越來越能理解她心中的委屈。我想很少有父母對子女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我爸媽常因為小姨能得到姥姥更多的關愛而發生矛盾。

‘結婚不就是湊活著過’這是我爸常說的一句話。他或許從沒意識到這句話讓我對婚姻有多害怕。”她看著我苦笑了一下。

爸媽將婚姻中的大多矛盾歸因于小姨糟糕的婚姻,結婚是這個家最嚴肅的話題,與怎樣的人結婚必得經過“三堂會審”。

“男友從學歷、外貌到家庭都不被家人看好,我媽太害怕我重蹈小姨的覆轍,極力反對。

父母對我的婚姻猶如驚弓之鳥,他們謹慎的替我參考未來的丈夫,并且省吃儉用的為我攢下每一分錢,以避免‘食不果腹’的婚姻。盡管我已經有一份收入可以的工作。”

她也曾下決心與原生家庭來一次“隔斷”,跳出原生家庭重建“婚戀觀”,但看到日漸老去的爸媽依舊為她操勞不完,她還是妥協了。“我要找的人得先讓爸媽喜歡……”

“我要找的人得先讓爸媽喜歡……”

“結婚不是你們兩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

“你要是過不了我父母這關,我們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

——婚姻的不易

婚姻究竟為什么如此不易?

兩個帶著各自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組成一個新家庭,誰都不能輕易辨別出哪些“原生家庭影響”該摒棄,誰也不能準確預測“原生家庭影響”對親密關系形成產生怎樣的阻礙。

愛情依戀理論指出,成年人彼此的依戀模式很大部分源于他們的父母如何照顧他們。

孩子在內心形成對關系的“工作模式”:我能信任別人嗎?我值得被愛嗎?我父母會離開我嗎?

如果孩子的父母冷漠,只給孩子提供很少或不提供情感上和身體上的安慰,孩子會認為其他關系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對可信賴的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戀,他們會更加信任他人,容易在成年時期和朋友、戀人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

為了子女的幸福

中國父母最不易做到的是什么

從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來看,結婚確實需要父母的插手?

錯!

父母確實為孩子提供了關系的“工作模式”,但不代表孩子要遵循這樣的模式尋找伴侶。如果父母會謙遜的審視自己與子女關系漏洞,坦然告訴子女親子關系中的欠缺,承認自己采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親密,就是對子女幸福最大的幫助。這也正是中國父母最不易做到的。

事實上,和嬰兒期的發現非常類似,成年期依戀關系的三個基本分類:大約64%的人屬于安全型,25%回避型,11%是焦慮性。

進而,人們成年后形成的關系類型,和他們回憶父母如何對待他們密切相關。

形成安全型依戀的成人描述他們和自己父母存在溫暖而親近的關系,雖然他們知道自己父母的缺點,但是他們比非安全型成年人更多評價自己的父母迷人而慈善。

形成焦慮型依戀的成年人對他們的父母心情矛盾,比如既嚴厲又慈愛。

而存在回避型依戀關系的成年人描述其父母時,幾乎完全采用消極詞匯,他們更容易用冷漠、疏離與父母的關系,與母親分離的漫長時期,童年期阻止他們和伙伴形成親密關系的環境。

為了自己婚姻的幸福

你最不易做到的是什么

學會歸因。

與父母的關系中,還有在父母的婚姻關系中,哪些是必須且持續的,哪些是必須離棄的,也就是你要在適時的時候鼓足勇氣與原生家庭來一次隔斷。

父母老去的確是現實,而你將成為父母老年生活和心理的中堅力量是更重要的現實。

如果只是在做原生家庭關系的復制品,你該如何掌控自己的婚姻?怎樣應對親密關系中的問題?又該如何分出精力去照顧父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