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就這篇文章去分析:是由哪幾個“點”連綴而成,怎么體現了不同點之間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和A1/A2的連綴。
文章:薛定諤的掛科丨心理學怪談
這篇文章是從一個研究闡述了“薛定諤的貓”理論,再把研究、薛定諤理論、放不放棄工作這三個點通過承上啟下的方式關聯起來。
研究是第一個點,它由兩個結果類比組成。
在不知道成績結果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去搶報一個心儀已久的地方度假嗎?大多數人選擇了放棄,我都可能要掛科了呢,還要我去搶報度假。
在知道自己某門考試果然掛科了,你會選擇去心儀已久的地方度假調節放松一下嗎?多數人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報。
在知道自己某門考試過了之后,你會選擇去心儀已久的地方慶祝放松一下嗎?這有什么好說的,果斷地報。
這個研究結果很驚人,掛不掛科并沒有影響做這件事的決定,掛了,要做,沒掛,也要做。但是為什么,在掛沒掛科處在“量子態”的時候,很多人就不做了呢?
我們分析一下兩種情況的前因后果,前者和后者的人物、事件都沒有差別,同樣是考試完的學生、同樣心儀已久的度假地,兩者的區別僅在是否知道考試成績,于是我們可以發現,不確定性會影響一個人的決定,導致這個反應的,不是具體的變量,而是“不確定性”本身。
于是作者想到和關聯到了“薛定諤的貓”理論,該理論在此對人會處于不同反應,可以沒有具體的變量,僅因為“不確定性”本身。
接下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朋友工作遇到了瓶頸,有放棄的打算,理智上可以說服自己,放棄是為了更有利的追求,但是在做決定時總有糾結“會不會在自欺欺人,其實只是能力不夠?”
作者建議她想象一下,如果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好,你選擇放棄會容易一點嗎?當然有這個前提,會容易很多,因為那就是她主動的選擇。
作者又建議她想象一下,如果根本沒有能力把這件事做好,就是做不到,你這時候選擇放棄,感覺會怎么樣?那也沒有什么好遺憾或者不放棄的了。
所以其實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夠不夠時的這種不確定,限制了自己。
這個現實問題是一種行為決定,薛定諤定律是一條理論,而那個研究是一個實驗,三者各有自己的范疇,但是也同樣的表明了不確定性本身對人的反應、決定帶來的影響。
I:不確定性會影響一個人的決定。
A1:朋友工作上遇到了瓶頸,一直想放棄,理智上可以說服自己,放棄是為了另一個更有利更適合的追求,但是總在糾結“會不會在自欺欺人,其實只是能力不夠?”,遲遲未能做出決定。
A2:通過提問自己“如果有能力做得很好,這時再讓你放棄,你會覺得容易嗎?”,“如果就是沒有能力做好,這時讓你放棄,你感覺可以嗎?”? 答案都是可以,那么還糾結什么呢,不管是哪種假設其實都會有同樣的決定,干擾決定的是自己的不確定自己的能力的極限在哪,并不是問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