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只有我和奶奶在家。吃過晚飯后,球球玩兒了一會兒,就開始鬧騰。心里尋思著孩子估計是困了。這孩子從出了月子,就開始鬧覺。因為孩子出生之前沒有做好功課,所以在孩子睡覺習慣上沒有養好。原來是抱睡,現在是奶睡。正好這時候,電話提示老媽要跟我們視頻聊天。于是,一邊跟老媽聊著天,一邊鼓搗孩子。給孩子脫掉衣服,準備換尿不濕,穿睡袋。結果,孩子一點兒也不配合,兩條腿一個勁兒的蹬,一邊吭吭吭的叫喚,一邊來回翻身。尿不濕穿進去這邊,那邊又踹出來,忙活半天也沒套進去。一方面最近天氣比較冷了,雖然家里燒了暖氣,也擔心孩子老晾著會凍到感冒。另一方面,本來老媽就覺得我不會帶孩子,不夠巧,現在簡直又給她的論點提供了論據。我的脾氣一下子上來了,動作開始越來越粗魯,抓著孩子的手也越來越使勁兒,連帶著聲音也開始尖銳大聲起來。孩子一下子更不配合了,由原來的吭吭唧唧變成了嚎啕大哭,反抗的動作也越發的激烈。這時候我簡直控制不住理智,差點兒就想上手打他屁股了。球球一邊大哭著,一邊往我的懷里鉆。我知道,孩子只是想吃奶睡覺了。而我,卻在這件簡單的事情上,控制不住的暴躁了。嗓音尖利,動作粗魯,神態暴虐,像個潑婦,那是我在有孩子之前,最不屑看到的一類家長的表現,而現在我做了。
孩子睡著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什么讓我有了這樣的表現?我細細的揣摩自己的心理,再加上自己淺薄的認知,我覺得可能是這三點:
一、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意。因為內心對自己的不認可,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觸發了我的情緒。現在,因為帶孩子的問題,我在婆婆家住。習慣的不同,觀念的差別,有時候常常把自己搞的狼狽不堪。而我本身的性格,雖然倔強卻又多少帶些逆來順受,隨波逐流。所以,自己常常是沖突的,這種沖突讓我又想改變現狀,又覺得沒有力量。所以,有時候碰到點麻煩的事情,就會很不耐煩。而這種煩躁不安恰恰進一步加深了我對自己的不滿,惡性循環之下,我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離我最近,最弱的孩子,成了自己不進步的犧牲品。
二、缺乏愛的能力。父母天然就是愛孩子的,這種愛深入骨髓。可是就因為這種愛太內在,并不能靠幾句簡單的“我愛你”便能表達完全。它需要我們的語言,神態,肢體動作,思維邏輯,感受感觸共同配合。我總想著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愛我的孩子,可是我光有這樣的心,卻沒有能力讓他感受到愛,尊重和幸福,我又有什么資格說最愛他呢。能力也就是完成一件事的自身素質。我覺得既然與人有關,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在這一項上,我受到過原生家庭的傷害,而現在我又反過來傷害我的孩子。
三、照搬書本上的“死知識”。和很多新手媽媽一樣,因為沒有經驗,但又明白科學育兒的重要性,所以對書本或者網絡上的育兒知識非常“迷信”。經常是遇到問題,拿著手機查半天。只要遇到相似的問題,就會像當初做數學題套公式一樣,把孩子的情況代入進去。而這樣做常常讓我有些焦慮。因為,我覺得這對我的寶寶并不適用。我覺得知識是沒有錯的,那難道是我的孩子有問題。這不由得讓我疑慮,進而焦慮。他是不是傻,是不是呆,怎么感覺沒有跟上大部分寶寶的要求呢。可是他又是那么的靈動,那么的伶俐。按照書上養孩子,常常讓我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恍惚感。孩子表現好,就是書上教得好,孩子表現不好,就覺得孩子有問題。感覺跟孩子的相處,始終沒有落在實處。
找出了問題,我給自己提要求,今后,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面對孩子的情緒,先跟后帶。孩子在鬧覺時,本來就已經有了情緒。這時候,我就不能只是想要完成讓他睡覺這件事了,而是需要先接過他的情緒,安撫他,平復他的不高興。然后,再繼續進行下一步。而不是有事辦事,忽略他的感受。
二、打破自己的思維僵局。我可以先喂奶,再倒騰孩子,整理床鋪。雖然先給孩子一個適合睡覺的環境很重要,但是它并不是必須的。不同的環境下,嘗試一下不同的方法,打破自己的固有認知,對孩子,對自己,也許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有我開始接受自己,我才會接受孩子的不同。他是獨立的人,而不是依附在我身上的傀儡。我沒有資格去操控他,我只有資格來愛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有時候就是會有些消極情緒,我接受。我有時候面對事情的時候,就是比較懦弱,我也接受。我就是一個自卑的,敏感的人,我依然接受。不過,這并不是簡單一兩句話,就能做到的事情,我需要時間,我知道,我也有時間。
今天一天,我重新學習跟孩子交流。我放松自己的心情,笑意便到了眼睛里,我望著他,感覺頭一次把他看到了我的心里,而不是留在眼睛的視網膜上。我陪著他玩兒,就像自己在做游戲一樣,沉迷其中。而不是像原來一樣,總是惦記著手機里的內容。我扶著他到處走,摸一摸,碰一碰,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嫌棄他那么懶,在別的寶寶都會走的時候,他卻還是在墜屁股。我敏銳的觀察著他,開始打哈欠的時候,我們就準備去睡覺,而不用等到他開始鬧覺。一天快要過去了,神奇的,寶寶一點兒也沒有鬧騰。而我也并沒有覺得比之前累。反而因為少了思想負擔,享受了跟孩子游戲的快樂,覺得更加精神,有活力。
我知道,我現在覺察到的只是育兒路上的一小部分。而且,知道并不代表做到,知行合一,是我一生修煉的主題。而我愿意嘗試,改變自己。也謝謝寶寶,陪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