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又不斷得到的過程。
有一個成語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意是說早晨失去了,傍晚又得到了。后來比喻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這個成語出自《后漢書馮異傳》。在天下太平后,漢光武帝劉秀冊封了手下功勛最大的28位將領,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在這28個人當中,西征將軍馮異的功勞特別的高,高到劉秀曾當眾表示,馮異是他光復漢室道路上,為他披荊斬棘掃除重重障礙的功臣。
在這28個人當中,馮異的恩情也特別的深,深到劉秀曾親口說,馮異對他恩重如山,就像父親對待兒子一般。
得到君王這樣的夸贊和感激,只要換做一般人,早早就飄飄然找不著北了。但是馮異是個例外,他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在《后漢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打仗期間每到休息的時候,將軍們總是會湊在一起爭論誰的功勞大,大家誰也不服誰,爭到最后總是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可唯獨馮異,他不僅不參加這種爭論,反而總是躲在樹下一言不發,久而久之大家都稱他為“大樹將軍”。
后來軍隊改編,士兵們都說愿意跟著“大樹將軍”。因為謙讓不爭,反而讓馮異獲得了巨大的名聲。
東漢政權初建之時,天下還沒有統一。那個時候東漢的敵人除了王莽政權的殘余勢力,還有綠林、赤眉、銅馬這三大起義軍。其中赤眉因為占據長安,勢力龐大,成了東漢最大的敵手。于是劉秀就派手下大將鄧禹前去長安討伐赤眉。
剛開始,因為斷糧,赤眉軍逃離了長安,但還沒等鄧禹從勝利的喜悅中回過神來,赤眉軍又打了回來。
為了爭奪長安,劉秀在同一年的冬天又派出了馮異從西邊進軍,配合鄧禹圍攻赤眉軍。
于是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帶和赤眉軍激戰了60多天。期間,馮異收降敵軍5000多人。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只要穩扎穩打,過不了多久就能獲得勝利。
可是俗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鄧將軍因為貪功,打亂了馮異的作戰計劃。他派兵去追擊已經后退的赤眉軍,結果赤眉軍被徹底激怒,拿出了同歸于盡的氣勢,返回來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最后鄧禹帶著24個騎兵倉皇逃走,而馮異也被迫逃到了回溪大本營。
這要是換做其他人,早就甩鍋了。但是馮異沒沒有這么做,他回營之后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分析戰況,重整兵馬,然后又派遣使者和赤眉軍再約一戰。
這一次,他先派出了一對老弱殘兵,故意吸引赤眉軍的注意,同時他又讓精兵們換上赤眉軍的服裝埋伏了起來。剛剛獲勝的赤眉軍看到對方全是一些沒有戰斗力的殘兵,于是就放松了警惕。隨著馮異一聲令下,先前埋伏的精兵一躍而出,把赤眉軍圍了個水泄不通。就這樣,馮異以數萬殘余部隊把10多萬的赤眉軍打得連連敗退,最后陷入重圍,被迫投降。馮異也趁機平定了關中。
后來,漢光武帝劉秀在《勞馮異詔》的授勛書中說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得失實屬平常,坦然接受得失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即便是曾經失之東隅,但只要不曾放棄,堅持努力,那么最終也會收之桑榆,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