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軍
農村學校,最缺少的是什么?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精良完備的內部設施,舒適方便的生活條件,這些可能是我們的首選答案。不錯,農村學校校舍破舊,設施匱乏,教師生活條件十分簡陋,這些都是急待改變的現狀,不過,相對于這些物質層面,農村教師的精神狀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物質條件的改善是一個和社會經濟發展同步的過程,社會發展問題、經濟問題等不是教育管理者所能解決的,只能努力去爭取,但是通過改變教師的精神狀態,來提升教師工作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甚至來彌補教學條件的簡陋,卻是教育管理者完全可以大有作為的事情。所以,在農村學校,教師的心靈成長最重要。
?在很多農村學校,教師收入微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承受著貧困的重壓。從高尚的角度講,教師是在為崇高的事業奉獻著,從實際來說,這是教師不得已的一種選擇,畢竟教師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職業,“看起來不錯”,如果沒有逃離的機會,就只好接受現實,可以說,教師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清貧,靠著生活的韌勁,頑強的堅守著。關注農村教育發展,就要重視解決農村教師的貧困問題,通過改變教師的經濟地位來改變社會地位,讓教師獲得基本生活的尊嚴,不過,長久的生存壓力和艱苦的生活條件給教師帶來的精神生活的缺失、心靈的麻木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對于教育來說,精神的蒼白和心靈的貧瘠比一切條件的簡陋更可怕。
可以說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的文化生活,陶冶精神情操的文化環境建設幾乎是一個空白,畸形的應試教育的競爭和落后的管理方式,使得教師的精神生活成為一個荒漠,所以,這樣的鏡頭隨處可見: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可是經費有限,學校已經很久沒有添置圖書了,教師也就懶得去那里尋找什么精神大餐,學校索性“鐵將軍”把門,一關了之;校園流行不讀書,除了課本和習題集,那些教育名著和提高人文素養的書籍沒有人去閱讀,絕大多數教師沒有閱讀的習慣;由于學校離家比較遠,交通條件又不太好,下班以后,教師只好呆在學校,沒有什么文娛活動,看電視對于許多教師都是一種奢想,就只好壘“長城”,玩“挖坑”,侃“大山”;學校并不關心教師的心靈成長和教師精神生活的引導,學校只需考試成績,除了比拼時間以外,又沒有什么高明的招數,教師也就陷入“兩頭不見天”的疲于奔命的狀態,壓力以外還是壓力,沒有時間去享受精神生活,滋養心靈、溫潤生命。
?“教育是心靈喚醒的藝術”,如果教育者本身精神空虛,心靈貧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充其量只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授,其中充滿著機械和枯燥,學生缺乏興趣和心理認同,這樣的教育就沒有生命力。可是,如果一個教育者精神充實,知識淵博,時刻以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以自己的心靈感召學生,這樣的教育教學就充滿了靈性,充滿了文化的氣息,就會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同,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的強烈欲望,最終影響學生的人生。所以,我們要關注教師的心靈成長,為教師創造豐富的精神生活條件。
從學校管理來說,需要改變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農村學校教師素質不高,學生基礎條件差,可是學校同樣要面臨升學的競爭壓力,延長學習時間,加大作業量是常用的手法,于是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去反思教育教學過程,心靈也就慢慢地麻木起來。學校要從教師的成長入手,通過校本教研、聽課評課等手段,不斷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濃厚學校的教育研究氛圍,鼓勵教師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通過“營造書香校園”等文化建設活動,提倡教師閱讀,培養教師閱讀的習慣,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成長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通過閱讀就能夠洞悉教育之真諦,可以凈化心靈,溫潤生命,使人能更積極、更樂觀地看待世界,主動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之中;學校還要改革教師評價辦法,通過機制創新、制度引導,鼓勵教師成長,發展個性,使得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也同樣成為教師成長的地方,教師的心靈世界在提高發展的過程中會更加豐富。
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需要改變思維觀念,要拒絕保守落后,拒絕個人封閉,拒絕瑣碎無聊,形成開放、合作、自主發展的理念。要自覺投身于教育教學研究,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實際上也是心靈成長和獲得職業尊嚴與快樂的最好辦法,因為關注教育教學活動,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很多“秘密”,揭開這些“秘密”之后,就會看到教育精彩紛呈、絢麗多彩的那一面,這時我們就會遠離機械和枯燥的生活。教師要積極投身于閱讀,通過閱讀,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給自己創造一個“寬廣而深刻”的接口,來和學生的精神世界接軌,和社會接軌,這時,我們就會擺脫瑣碎和無聊,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和樂趣,從而創造性的工作。教師還要善于調整心態,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要容易的多,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中走出來,投身于教育研究,投身于閱讀,以積極的心態投身于自己的工作,要不了多久,就會有豐厚的回報,你會發現學生會給你更多的笑容,同事會對你刮目相看,學校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讓你“顯顯身手”,這些都是緣于心境的改變。
心靈支撐著人生,精神可以改變世界,農村學校,不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教師自身,都要關注心靈的成長,通過改善教師的精神世界,來豐富教育的內涵,提高教育的功能,增加教育的實效,最終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發表于《教書育人·校長參考》雜志2006年第七期,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