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狀腺結節的評估(臨床診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
哪些甲狀腺結節需要評估?
一般只對>1㎝的結節評估
評估時應考慮惡性的危險因素:
- 童年頭頸部放射接觸史
- 全身放療史
- 有DTC、甲狀腺髓樣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某些甲狀腺癌綜合征
- 男性
- 結節生長迅速
- 伴持續性聲音嘶啞、發聲困難,并可排除聲帶病變(炎癥性息肉等)
- 伴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
- 結節形狀不規則、與周圍組織黏連固定
- 伴頸部淋巴結病理性腫大
惡性可能大的超聲相:低回聲、結界內血供豐富、不規則邊緣、結節內微小鈣化、暈圈缺如或結節高度超過寬度等、以及頸部淋巴結浸潤病變等
評估是應用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 甲狀腺超聲:在評估甲狀腺結節良惡性方面,甲狀腺超聲是首選,CT和MRI不是常規檢查,只在①擬行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結節②胸骨后的甲狀腺腫瘤可行頸部CT/MRI檢查,顯示結節與周圍解剖結構的關系,尋找可疑淋巴結,協助制定手術方案。
- 甲狀腺核素檢查:適用于評估直徑>1cm的甲狀腺結節,熱結節絕大部分是良性,一般不需細針穿刺抽吸活檢
- 血液檢查:1. 所有的甲狀腺結節均應檢測血清TSH水平,研究顯示,甲狀腺結節患者如伴有TSH水平低于正常,其結節為惡性的比例低于伴有TSH水平正常或升高者。(TSH高者惡性風險大) 2. 降鈣素(CT):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分泌,血清CT>100ng/L提示甲狀腺髓樣癌(MTC)。但是MTC的發病率低,血清CT升高不足100ng/L時,診斷MTC的特異性較低。3. 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活檢:凡直徑>1cm的甲狀腺結節均可考慮FNAB檢查。 但是下列情況FNAB不作為常規:①經甲狀腺核素顯像證實為有自主攝取功能的“熱結節”。②超聲提示為純囊性的結節。③根據超聲影像已高度懷疑為惡性的結節。直徑<1cm的甲狀腺結節,不推薦常規行FNAB。 但是下列情況可考慮超聲引導下FNAB:①超聲提示結節有惡性征象。②伴頸部淋巴結超聲影像異常。③童年期有頸部放射線照射史。④有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癌綜合征的病史或家族史。⑤F-FDG PET顯像陽性。⑥伴血清CT水平異常升高。
二、甲狀腺結節的治療
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治療
TSH抑制治療:在碘缺乏地區,TSH抑制治療可能有助于縮小結節,預防新結節出現,縮小結節性甲狀腺腫的體積。碘攝入正常地區,不建議常規使用TSH抑制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 可在小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年輕患者中考慮采用,如要使用,目標為TSH部分抑制(TSH控制于正常范圍下線,即0.4 ~ 0.6mIU/L。正常范圍:0.3 ~ 5.0mIU/L)。
手術治療
手術指證:1. 出現與結節明顯相關的局部壓迫癥狀。2. 伴甲狀腺功能亢進,內科治療無效。3. 腫物位于胸骨后或縱膈內。4. 結節進行性增長,考慮有惡變傾向或伴甲狀腺癌高危因素。5. 因外觀或思想顧慮過重,影響正常生活強烈要求手術者,是相對適應證。
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的治療
- 手術方式:只推薦兩種手術方式: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甲狀腺腺葉加峽部切除術。 ①全甲狀腺切除術,即切除所有甲狀腺組織,無肉眼可見的甲狀腺組織殘存。②近全甲狀腺切除術,即切除幾乎所有肉眼可見的甲狀腺組織(保留<1g的非腫瘤性甲狀腺組織,如喉返神經入喉處或甲狀旁腺處的非腫瘤性甲狀腺組織)。
- 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的好處:①一次性治療多灶性病變。②利于術后監控腫瘤的復發和轉移。③利于術后碘131治療。④減少腫瘤復發和再次手術的概率(尤其是對中高危DTC患者),從而避免再次手術導致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的增加。⑤準確評估患者術后分期和危險度分層。
- 全/近全甲狀腺切除術適應證:①童年有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②原發灶最大直徑>4cm。③多癌灶,尤其是雙側癌灶。④不良的病理亞型,如PTC的高細胞型、柱狀細胞型、彌漫硬化型、實體亞型、FTC的廣泛浸潤型、低分化型甲狀腺癌。 ⑤已有遠處轉移,需行術后碘131治療。⑥伴有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⑦伴有腺外侵犯(如氣管、食管、頸動脈或縱膈侵犯等)
- 甲狀腺腺葉加峽部切除術的好處:保護甲狀旁腺功能、減少對側喉返神經損傷,也利于保留部分甲狀腺功能。
- 甲狀腺腺葉加峽部切除術①適應證:局限于一側腺葉內的單發DTC,并且腫瘤原發灶≤1cm、復發危險度低、無童年期頭頸部放射線接觸史、無頸部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對側腺葉內無結節。 ②相對適應證:局限于一側腺葉內的單發DTC,并且腫瘤原發灶≤4cm、復發危險度低、對側腺葉內無結節;微小浸潤性FTC。
淋巴結清掃 :在有效保留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下,行病灶同側中央區(VI區)淋巴結清掃術。 側方(II ~ V區)淋巴結處理:對臨床頸部非中央區淋巴結(cN1b)的DTC患者,行側頸區淋巴結清掃術。
- 術后TSH抑制
TSH抑制治療最佳目標值應滿足:既能降低DTC的復發、轉移率和相關死亡率,又能減少外源性亞臨床甲亢導致的不良反應,提高QOL。迄今為止,對這一最佳目標值尚無一致意見。近年來,TSH抑制治療的理念發生了轉變,提倡兼顧DTC患者的腫瘤復發危險度和TSH抑制治療的不良反應風險,制定個體化治療目標,摒棄單一標準。本指南借鑒這一理念,根據雙風險評估結果,建議在DTC患者的初治期(術后1年內)和隨訪期中,設立相應TSH抑制治療目標。
- 術后放射性碘治療
碘131治療包含兩個層次:
- 采用碘131清除DTC術后殘留的甲狀腺組織,簡稱清甲
- 采用碘131清除手術不能切除的DTC轉移灶,簡稱清灶
碘131治療的禁忌癥:
-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
- 計劃6個月內妊娠者。
清甲適應證:
- 有遠處轉移、肉眼可見的周圍侵犯、不管腫瘤大小,均需要RAI治療(放射性碘治療)。
- 原發腫瘤>4cm,也應考慮RAI治療。
- 1 ~ 4cm的腫瘤且有淋巴結轉移,或高危因素(年齡、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態、組織學類型),應考慮RAI治療。
- 單病灶腫瘤<1cm且無高危因素,不推薦RAI治療。
- 多病灶但所有病灶均<1cm且無高危因素,不推薦RAI治療。
清灶適應證: 適用于無法手術切除、但具備攝碘功能的DTC轉移灶(包括局部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
- 化療或外放射或靶向治療
不建議常規使用化療或外放療。 下述情況可考慮外照射治療:①以局部姑息治療為目的。②有肉眼可見的殘留腫瘤無法手術或碘131治療。③疼痛性骨轉移。④位于關鍵部位、無法手術或碘131治療(如脊椎轉移、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某些縱膈或隆突下淋巴結轉移、骨盆轉移等)。
DTC對化學治療藥物不敏感。化療僅作為姑息治療或其他手段無效后的嘗試治療。多柔比星(阿霉素)是唯一經美國FDA批準用于轉移性甲狀腺癌的藥物,其對肺轉移的療效優于骨轉移或淋巴結轉移。 目前僅在常規治療無效且處于進展狀態的晚期DTC中,可以考慮使用靶向治療
三、隨訪
DTC患者隨訪Tg的作用:甲狀腺全切后,或者近全切+RAI治療后,在TSH刺激下,在沒有Tg抗體存在的前提下,檢測Tg對于判斷DTC復發或殘留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
四、預后
DTC的復發危險度分層 | 符合條件 |
---|---|
低危 | 符合以下全部條件者:①無局部或遠處轉移。②所有肉眼所見的腫瘤均被徹底清除。③腫瘤沒有侵犯周圍組織。④腫瘤不是侵襲型的組織學亞型,并且沒有血管侵犯。⑤如果該患者清除術后殘留甲狀腺組織(簡稱清甲)后全身碘131顯像,甲狀腺床以外沒有發現碘攝取。 |
中危 | 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① 初次手術病理檢查可在鏡下發現腫瘤有甲狀腺周圍軟組織侵犯。②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清甲后行全身碘131顯像發現有異常放射性攝取。③腫瘤為侵襲型的組織學類型,或有血管侵犯。④伴有BRAF基因突變。 |
高危 | 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①肉眼下可見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或器官。②腫瘤未能完全切除,術中有殘留。③伴有遠處轉移。④全甲狀腺切除后,血清Tg水平仍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