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的一段視頻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王思聰在脫口秀節目中曝出王菲演唱會天價票的驚人內幕。
王思聰先是普及了演唱會產業鏈,說:“為什么這個演唱會從票務到主辦方都很傷,首先1800是不管國內還是國外一線明星內場最好位置的票價,為何到她這變成了最低票價,看臺票價。票價定了多少,說白了就是要給上面、也就是歌手分多少錢。你定得越低,給歌手分錢越少。為什么她的票價是1800到7800,你想想這場演唱會是誰最強勢。是王菲和陳家瑛。”
緊接著他更是曝出王菲本來是想把票價定到一萬一張,卻遭到物價局的反對,因為這是不合理的。他更大膽表示:“這行為是損害歌迷的,誰買誰是腦殘”。
一時間網友們都紛紛戰隊,留言說:“王思聰說的沒錯,這次站王思聰”、“真心覺得演唱會票價高是對忠實歌迷的一種傷害……”、“別說一萬,就是現在這定價,最差的還要1800,這不就是坑錢呢嗎”。
昨天,有媒體報道王菲2016年12月30日的“幻樂一場”演唱會票價,已從奇貨可居,在短短數日內變成了“票量充足,還有略低于票面價格的出售”。從一度傳為神話高不可攀的票價,到淪為“大量囤積在黃牛手中的票有價無市”,這中間是王菲或者“王菲”的名頭有什么巨變嗎?或者是粉絲歌迷心目中的堪稱神圣的演唱會,最近爆發出來什么了利空消息嗎?
當然都不是,王菲很少發言,很多歌迷也好粉絲也罷對之印象停留在幾年前也不奇怪,她本來就高高在上,已經成為人們眼中少食人間煙火的“出世之人”。不管是王菲的形象,還是針對這場演唱會,其實從頭到尾都不會有過什么負面消息,有的只是“人心”在變。
王菲正是那種“黃牛體質”,不但近年演唱會隨著自身金貴(甚少露面,演唱會更是很少舉辦,即便舉辦也非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那種多個城市的巡演,是真正意義上的“限量”),還因為王菲在粉絲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并沒有隨著時間流逝和小鮮肉小花旦崛起而失色,她的任何亮相都會成為娛樂圈的一件大事,她的哪怕一個笑談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趣事。而針對有票可賣的演唱會來說,得到一張王菲演唱會的門票,已經不僅僅是金錢的象征,也是品位、格調的某種印證。而那些專門以倒賣票務的“黃牛黨”當然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明星。
“黃牛黨”本身并非什么絕對的惡劣或弊害,他們的存在反而還有點中性詞的意思。比如你沒有及時訂到某個演出的門票,當天來到體育館門口,正是那些徘徊在演出場地附近的“黃牛黨”可以解決你的燃眉之急。而對于那些因為意外手上多出幾張門票的人來說也一樣,“黃牛黨”的存在可以令他們手上的票不至于白白浪費。
但是,以上說法僅僅針對于單打獨斗的“走鬼型黃牛黨”,如果黃牛黨也時髦干起了C2C、移動互聯網經濟,那就變成了具有規模性質的倒賣行為。所有的倒賣,都是不遺余力地讓經濟效益最大化,貪婪、虛妄、欺騙,也就隨時噴涌而至。而趁火打劫、刻意壓低或哄抬票價,造成了明星、舉辦方、粉絲等多方受損,此時也就變成了一種非法犯罪行為。
雖然王菲高高在上已經步入“仙境”般遠離塵世煩擾,但她身邊的人,那些經紀人、助理、打雜的、定奪各個細節的人可不一定。他們還想在這么一個顯然是充滿利益金錢的人身上盡可能多地分到一杯羹,也是題中之義。王菲的價值到底誰說的算,本質上來說當然是她的那些忠誠擁躉,但很多時候,比如定義演唱會的是否舉辦、舉辦的時間地點,以及相應的形式和規模,就是由王菲身邊那些諸如經紀人或者助手、工作人員來操辦和定義的。
我們不能說“王菲演唱會票價崩盤”、“天后幾年才唱一場的演唱會變成了一地雞毛”這等破亂事情,全部應該由王菲身邊的工作人員負責,但其中的貪念和無休止的嗜血等人性中的陰暗面,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包括那些以票務平臺身份出現的諸多商家,所謂“亂”就一定是他們這些環節中出現了縫隙、蟻穴,從而才導致“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種悲劇的上演。
票務平臺亂象一點也不難以理解,他們是經營者,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基于網絡和經營公司的票務平臺,本身自己就是一個“黃牛黨”。一方面缺乏長期有效監管,另一方面嘗到了吸引、利用、噱頭等營銷心理的甜頭,看到利益的泡沫可以膨脹到無限大,難免妄念。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當然,這話不僅僅是說給那些將“黃牛事業”做成系統和規模公的野心之人的,還有那些寄居在天王天后身邊的人們。某種意義來說,堵住人家賺錢的事是不正義的,但對于那些貪念橫生、放任貪婪的行為,旁觀者當然可以指出來了。強調、宣傳、烘托、幫襯、饑餓營銷、簽大單、開發周邊,這些營銷手段和經營策略也不是可以無限地使用,當使用程度大于事物本身所能承載的時候,就變成“注水”行為。我們都不想看到“盛事”變成一場崩盤且成了別人眼里一樁笑話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