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圣誕玫瑰》,心情很復雜。
楊采妮作為明星,我幾乎沒有記住她任何作品,作為導演,2013年她的處女作《圣誕玫瑰》確實讓我驚艷。把如此嚴肅、冷門和壓抑的題材,作為處女座搬上大熒幕,楊采妮是很有膽量的。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每五個婦女中,就有一人一生中會成為強奸或強奸未遂的受害人。而在香港,2011年警方立案的非禮數目已達1415宗,平均每日3.9宗,每6小時就有1宗發生。
楊采妮,以性侵題材拍攝了這部處女座,在商業電影泛濫之時,有人在深刻思考人性,作為觀眾值得慶幸,而對創作者也應該鼓勵和支持。
“圣誕玫瑰”這個名字,它在傳說中是一種可用于治療精神病的花,但需要小心分量,如果用量過多,就會變成劇毒,甚至致人死亡。導演用它做了不易察覺的隱喻。“即便你受傷很深,也不能做為傷害他人的理由”
影片更多的是一種社會關注,對弱勢,受傷群體的反思。
人生中最難被磨滅的創傷,就是被遺棄與性侵犯。女主很不幸,這兩種最傷的痛都發在了她的身上。并且已經很不幸的是,她只能依靠輪椅行走。這兩種創傷,在她頭腦里留下最固執的情境與情緒,并會不經意的影響她的人生,使她陷入困境,甚至早已不知不覺的扭曲了靈魂。
影片中,身患殘疾的女主將她的醫生告上法庭,罪名是性侵。雙方律師在法庭上不停的周旋,真相只有一個,而真相的背后卻更加刺痛人心。
影片結尾,當女主在法庭上聲嘶力竭的控訴10歲被母親的男人強暴,母親看見卻不制止,并將其遺棄。直指人心最深處的罪孽。這段控訴與獨白直接將影片帶入高潮,而直接將我的心情拉入低谷。從心理學角度也真的希望女主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積壓情緒的釋放,最終能夠解脫。
三大影帝兩大影后加盟,也是一大看點,作為處女座當然會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絕對不影響這是一部良心之作。
但是,那是電影,真實生活中有這種經歷的人到底怎么熬過去?可能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她們的心境轉變有多么復雜和痛苦。
十幾年前,我身邊曾經發生過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某大學特教學院院長猥褻女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包括預前班達幾十人之多,關鍵是這些女學生都是聾啞人。她們當中有的一點都聽不見,一聲也發不了,有的只能發出及其簡單的聲音。她們不能像正常的花季少女那樣遇到危險可以大聲呼救。這個院長就這么光天化日之下不斷做出這種令人發指的行為。直到有一天有學生議論,告訴了專業老師。十幾名專業老師聯名上告都被校方壓制。最后老師私下聯系報社記者,在校方一直不給予正面回應之后,市晚報大篇幅的登載了這個消息,校方才將院長撤職,其實是保護了起來。因為按照事件的惡劣程度,這個混賬院長絕對可以坐牢。
這件事我之所以了解的很清楚,是因為我們都在一所大學,那些姑娘我很多都認識。那些聾啞姑娘真的各個都很漂亮,聾啞人由于聽力受限只能通過文字和畫面感知世界,祛除了世界的噪音,所以他們真的普遍比常人單純。
其中一個我比較熟悉的聾啞姑娘當時大二,她哭著把被侵犯的經過告訴我,我懂一些手語,但是我還是通過文字的方式再次跟她確認事情的嚴重性。當時我被那些專業老師叫到辦公室給記者們做翻譯。
我在辦公室里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小姑娘進來說明自己也是受害者,當時20歲的我真的很害怕,我都不知道那個下午在煙霧繚繞的教師辦公室里我是怎么熬過去的。直到今天想起這件事心情都不能平靜。
我不知道當初那些聾啞姑娘今天心里的傷還有多大?她們是否有人沒法熬過去?有沒有影響她們現在的生活?或者她們有沒有人像《圣誕玫瑰》里女主那樣有嚴重的心理扭曲?而自己竟還不知道。
當你遇到性侵,你會選擇說出來還是不說?說出來的話,怎么說?向誰說?你的選擇是什么?
當下我們所處的社會還存在缺失和漏洞。但是,我總是像念咒一樣的說人生是有希望的。
但愿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