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哥
-1-
老實說,2016年,四哥看新片最強烈的一個感受就是“高期待、巨失望”,譬如打著“赴你十二年之約”旗號的《大魚海棠》。
這感覺有點像傳說中的“網戀”:初時倆人在網絡世界里“談天說地”,恨不能即刻穿山越水只為赴TA一面之約。真見了面發現竟不是真愛,對方一張口,你打心底里覺得災難從天而降,仿佛天上最白的云也有了霧霾的顏色。
如你所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擺渡人》,正在萬余影迷那里經歷著這樣令人痛心疾首的時刻。
-2-
事實上,電影首映那天,最后一場看到《擺渡人》,四哥已經在影院坐了近十個小時。可《擺渡人》開播五分鐘后,我立馬感覺自己全身的感官都復活了:今年終于看到一部見面值完全不輸期待值,還特TM好看的國產喜劇片了。
第二天一早去豆瓣,看到的全是和影院笑聲頻傳的現場反應截然不同的叫罵聲。最奇怪的是,好像針對這部電影正在展開一個“看誰最會罵”的大型比賽,大有人人爭相唾棄的趨勢。
起初,我還以為是我餓地老眼昏花了,仔細揉揉眼睛發現數據著實顯示著:全國過萬網友為這部片子爆發了“技術罵人”的洪荒之力,眾志成城要把這部片子及第一次執導電影的導演打入十八層地獄去。
不知道這種歷史性暴跌(評分)當中有多少是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分,有多少人根本沒看過電影,單聽別人罵了一半就“憤憤不平”地出來各種道歉——
又有多少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對這部電影說或做了些什么,只是為了讓自己跟一萬人里的大多數“看上去一樣”,就各種抹黑——
在這種鋪天蓋地地聲討浪潮下,真愛粉只能在偶爾出現的一篇支持文中弱弱地留言:艾瑪,終于有個人說出我的心里話了,我還以為我的世界觀出了問題!
四哥看了突然覺得很心疼,是那種“感同身受”的心疼,因為早上剛開始剛看評論的時候,我還一度以為自己的世界觀和眼睛都出了問題。恢復心智后,四哥自然是義不容辭要寫寫這篇文章。
-3-
《擺渡人》確實像一鍋“大雜燴”:有文藝,有喜劇,有愛情,有古風金曲,次奧,還有“張氏雞湯”吆。它有點感性,有點煽情,有點“初出江湖,不懂規矩”的莽撞和野性。
可它美就美在這股“江湖野性”和“無知者無懼”上。這是鍋乍看像“大雜燴”實際上是混合了上等食材和調料的“麻辣香鍋”,有點雜,卻不影響濃香撲鼻。
從早九半點在影院坐到晚九點半連看五場電影,坐了近12個小時,四哥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它就是當天給觀眾帶來的“笑聲”最多還最響的那部片子。
有人說,給觀眾帶來最多笑聲(或能讓觀眾情不自己開懷大笑)的電影不一定就是好看的電影。
我倒是很想問,在你看來,什么樣的才是“好看的電影?”
讓你看地當場呆掉?讓你哭地死去活來?讓你心疼糾結地痛不欲生?抑或是讓你思考出一條可以改變全人類的哲理來呢?
在電影世界里,好看和好,是兩種品質。
這兩種品質像一對歡喜冤家,時而吵鬧分離,時而旁若無人地卿卿我我。有些電影同時集聚了這兩種品質(比如,四哥曾專門寫過的《甜蜜蜜》。)有些則在兩者間徘徊,有些只抓住了其中的一顆心,而有些半顆心都不沾邊——這才是貨真價實的爛片,譬如《爵跡》。
在四哥看來,《擺渡人》屬于第二種。它距離“好電影”尚有段路要走,但足以無愧于“好看電影”的聲名。
-3-
誠然,好看也分很多種。
顏值在線劇情完全不在線的《長城》——其“好看”在于:特效不止五毛。
導演不遺余力地將片中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作戰兵器和服飾做到了極致,卻讓幾位天朝好演員(林更新、彭于晏、黃軒)在電影里集體充當了一次“中國古代將士時裝秀”的Supermodel:看到wuli男神或身著華美鎧甲,或手持精良兵器,或乘坐數百年后才出現的飛行工具御風而馳......還是和往昔一樣地神武不凡,可這一次四哥怎么竟看得淚流滿面呢?
《擺渡人》卻扮演著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好看。
這種好看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笑果好看”。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密集的笑點基本都設置地恰到好處,沒大的違和感(陳末和老胡就著裝了白酒鹽水瓶對喝的這個梗,我其實覺得作為“笑點”還是很硬的,實話須實說。)
什么叫“滿滿地違和感?”,回去看看《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秒懂奧。
對于何為好的“笑”果這件事:不管你用了什么方法、走哪條路徑去實現它,只要你做出來的實際“笑”果不生硬,能讓你的觀眾在一種很舒服地狀態中去享受那種不由自己地捧腹,就是牛逼。
非網友評論,毒sir電影云舅原話。
或者更直接點說,逗笑觀眾是一部喜劇必要的使命。(當然有些人的喜劇能讓人先笑后哭或是邊笑邊哭,如周星馳。)
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導演可以為了幽默而幽默,為了達到理想的“笑果”而創造出“笑果”。這也是每一個喜劇導演的必經之路,不是嗎?
但,他一定不能讓人一看到某個情節還沒開始笑,首要反應卻是“靠,這不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嗎?”
那就真完完了。
一部喜劇的合格線在于觀眾看到你這個片子的內容首要反應是“忍不住笑出聲來”,事后,再回味才開始覺著這其實就是個在搞笑的橋段(或手段),你基本就成了。
先笑還是潛意識里先覺得你在有意逗TA笑,這個先后順序真的很重要。
二:人設“好看”。
三大主演的人設之所以“好看”是:始于顏值,終于表達。
片中,梁朝偉飾演的陳末直接對女友何木子(杜鵑飾)表露感情的戲很少。他的情感表達更多都是在很間接地呈現,零落地分散在何木子死后擺渡他人的各個時間點。可即便這種感情只是伴隨回憶散落在影片各個角落,全片的劇情有些散亂使人不易被其情感打動,還是不得不說陳末這個角色對影片的完成度貢獻很高。
作為一個“金牌擺渡人”角色設定的需要,他需要用力掩蓋著自己的心事,需要憑借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和經驗去“擺渡”他人。
這種角色安排限制住了偉哥的發揮,他不能像管春一樣毫無顧忌地表達內心的愛意和歡喜——因為他是過來人,他一群人里面的老大哥,他是劇本里寫好的最有職業原則的“擺渡人”。
陳末這個角色的“美好”恰恰也在于此:因為能夠感同身受,所以理解;因為理解,所以他沒有真的阻止小玉“拿命”去跟“實力派”江潔喝“酒吧高爾夫”,也沒有自作主張“替她走路”。
他很清楚,有些路,你必須要自己親自走一遭,才能學會分辨其中的荊棘與玫瑰,才能真正長大。
成長這件事,沒有人代替得了你。
陳末發明了這個魔鬼喝法,還是魔鬼級別“十洞”的保持者。
然而,多年過去,已過而立之年的陳末看過太多是非愛恨,尤其看到小玉和江潔決賽“八洞”,感同身受之余,他似乎也在反思:我們是不是一定要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完成對愛的表達?
再說小玉為愛飚“酒”,到底是在救贖情感淪陷的自己還是那個情迷“前任”不能自拔的馬力呢?
她對馬力的這段單相思顯然是全片的壓軸大戲。
小玉本人也是本片的“第三號人物”,導演把她交給baby來詮釋,我到現在也沒理解出來是幾個意思,講真直至片末baby也不過get到小玉十分之一的內心世界。
瞥開baby讓人捉急的演技不提,小玉的角色本身還是值得一提的。
這是個敢于付出的女孩,單純,倔強,一心一意,名副其實的“擺渡人”擔當。
小玉不忍江潔及其情夫當眾羞辱馬力,斷然跟江潔拼命斗酒。
最后,她用盡全身的能量從“酒吧高爾夫”的賽場上凱旋,在人們的簇擁和贊賞聲中儼然一位大勝歸來的英雄。可任她怎么努力,都抵不過江潔的一個“雨中躺”和一把“美人淚”。
有人替她不值,有人為她鳴不平。
四哥覺得大可不必。
陳末最后對小玉這段付出有一句很好的評價:
她其實并沒有損失什么,只不過多了一段經歷罷了。
是啊,當年的年少瘋狂成了過往,她用力追逐過的意中人始終沒能成為身邊人。可當年的她傾已所有去重新點亮那個人的生活,在此過程中積蓄的光華和熱量又何嘗不在照亮自己的成長和前行之路呢?
她不傻,只是較我們都多了一點追隨內心的勇氣而已。
杜鵑飾演的何木子全程出場時間累積應該不會超過5分鐘,可就最是那一抹紅唇和那個似看未看的眼神足以顛倒眾生。
總結一句:論顏值擔當,她還蠻合格的。
歌手出身的陳大哥(陳奕迅)和鹿晗基本是在本色出演。網評大贊迅哥演技,其實有些過譽,因為和鹿晗一樣這兩個人設距離演員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很近,戲份中也沒有過于復雜地情緒需要呈現,難度真不大。
三:中二風“少男”和帥氣“少女”的愛情很好看。
“管春和毛毛"這對情侶組合的“好看”不僅成功挽救了baby“顏有余而心不足”的感情戲,還一舉打包為本片完整了一條真正的愛情線。
如果有人說在《擺渡人》里沒看到陳末和小玉的愛情何在,我不意外;如果有人說片中,從管春和毛毛那里沒看到愛情,我想也許我有必要提醒TA:你很可能這輩子都看不懂愛情了。現在來具體說說片中另一位自帶男神光環的二號人物:金城武所飾的管春。同樣是票房號召實力領袖,金城武幾乎一個人包攬了全片百分之八十的笑點,男神的逗比屬性也在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釋放。
管春是個“智商再漏就要成負值”的中二風“情癡”。說到這兒不能不順帶講下他“媳婦兒”:毛毛。
這是個彪悍又帥氣的元氣少女,智商和可愛值齊逼管春。
這對有情人結緣于——游戲。管春是當年的拳皇第一高手——雖然四哥到現在也不是很懂: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高手?不過絲毫不妨礙我內心隱隱現出中崇拜的樣子。
毛毛是餅王的女兒,經常給管春送外賣。
郎才女貌,智商相當,一來二往,層層漣漪就在雙方心里蕩開了。告白的時候,管春是這樣說的:毛毛,如果你喜歡女人,那我們就是哥們;如果你喜歡男人,那你就是我女朋友。
說罷,將一根棒棒糖鄭重奉上——霸氣側漏。
毛毛象征性地矜持了兩秒鐘,忽的兩眼放光地說:你沒騙我吧?溫柔了三秒后,開始目露“兇”光:你要是敢騙我,我就把你打成鳳梨。
說罷,一把接過管春的定情信物——棒棒糖,霸氣頓出。
第一次約會的時候,管春把電影票往桌子上一摔,豪氣沖天地宣布:毛毛,我要請你看電影。
毛毛說:好。不過,你,不許遲到——當初我媽就是騙我說出去,一去就再也沒回來。
管春:好,我不遲到。
毛毛:你要是敢騙我,我就把你打成鳳梨。
潛臺詞:老娘跟了你,就會全心全意。我要的不多也不少:用一顆心換一顆心,做不到最好現在就讓老娘知道——
否則,哼哼,看老娘怎么把你壓成好果子餅蘸著鳳梨醬吃。
后來,毛毛失憶,忘記了怎么做餅,也忘記了管春。
曾經紅極一時的毛家餅生意一落千丈。
管春說:如果這個世界不接受毛毛的煎餅,那就只剩一個辦法了——改變這個世界。這大概是我聽說過的一個男人因一個女人爆發出的最狂野也最天真的“領悟”了。
“以餅換酒”有禮大酬賓活動過后,毛毛的餅店生意還是不見好轉。
期間,管春看到一本書《反向人》,該書的基本原理是:
這世界上一定有一個人是你的反向人,你們的運氣是共同的整體。兩個人相加是一百,如果你占九十,他就剩下百分之十;如果你占九十五,他離死期就不遠了。
管春看到該書猶如看到了挽救自己一生幸福的那根救命稻草。
于是,他對眾友宣布:
運用反向人原理,我過地越差,毛毛就會過地越好。
所以,我已經決定了開始自殘——不,還是你們幫幫我吧?誰先來?
說罷,雙手遞上一塊板磚。
為了確保大家相信該原理的科學性,他進一步舉了個實例:
你們看,我退摔斷那天,毛毛店里多賣了兩個餅——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一切嗎?
“多賣了兩個——哇,真的好多啊”——朋友們齊呼,隨后看他的眼神從原來像看一個“白癡”直線下降到像看一個“神經病患者”。
作為人設里的“二貨”擔當,管春更加容易走向自由和粗放。他想愛就愛,想哭就哭,想鬧騰就拉著一伙人陪他為毛毛去改變這個世界。
他跟毛毛的這段故事原本有些無厘頭和夸張,理論上會構成對感情傳遞的阻礙。
可管春的“粗線條”、“呆萌”和“低智商”等諸多特異品質造就了他在喜歡一個的人面前就是能夠異想天開、無所顧忌,斷腿傷腦再所不惜,反倒帶著一種精誠所至的勇氣和跨域世俗的傻氣成就了這段愛情。
只有被賦予了“強大自由氣質”的人,才能毫無心機、無所顧忌地去愛,還以情感世界里最初的純粹。
-4-
關于這部電影,針對網上呈現出的兩極化——有人說是兩級,其實目前看來,可以定義為一級化——抨擊和惡評分明是壓倒性勝利?!這是截止12:00的最新數據,參與評價人數已接近兩萬六。(四哥預言,未來五個月內這個數字有望出現較大的改觀。)
四哥不想帶著“王家衛”標配或“張嘉佳”標簽去談這部電影。令人費解的是,即便是稍有贊賞的人都要拿影片往王家衛身上靠,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該片尚有可取之處。
一部電影真正好不好時間都知道。
可如果不想等到三十年后才看到時間還《擺渡人》一個公道,我們就要坐下來平心而論,不受蠱惑不被干擾地談談這部電影,給予它最基本也是最起碼的尊重,那將是對中國電影藝術未來的助推。
當標簽意味濃重到大于電影本身的時候。試問,電影的尊嚴和意義何在?
抨擊也好,贊美也好,太隆重的貼標簽或過于豐厚的“王家衛”情懷顯然對《擺渡人》都既不合適也是不公正。
請把屬于電影的,還還給電影——不要再用過多的“主義或者情懷(結)”(王家衛主義、反張嘉佳雞湯主義、商業利己主義、梁朝偉情結等)去綁架勒索一部好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