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安徽的一個小山旮旯里,很多年前交通閉塞,有點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感覺。同學去我家后,感嘆的說以后打仗,來你家躲。
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都是靠走的。都是泥路,一下雨,雨靴上沾滿了泥巴,舉步維艱。一直到上小學,老師要求我們去鎮上買教輔材料,我才見過并第一次坐公共汽車,真是暈車都擋不住激動的心情,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進新華書店,激動的蹦蹦跳跳,售貨員直接給了我一個白眼,讓我安靜。
父母都是農民,生了我們兄妹六個,男孩排行老三,我排行老六,我一直想不明白,家里窮的都吃不飽,怎么還有勇氣要這么多孩子。要放在現在,實在不敢想像。但我又沒敢問過父母,生怕聽到他們說:“那還有你嗎?”。但兄妹多的好處就是熱鬧,從來不缺玩伴,家里聊天時的笑聲經常傳的好遠。
小時候家里太窮,人口又太多,經常菜都不夠吃。記得父母偶爾帶著我們去村里一戶比較富裕的人家拿咸菜回來吃,我們也很開心,就跟過節一樣。
家里的孩子太多,五個女孩一個男孩。因為家里條件差,父母考慮將我們中間一個送給別人家撫養。因為哥哥、姐姐都已經長大,能記事,人家不要。因此這個重任落到了我的身上。我家鄰居有一個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親戚,沒有孩子,想要抱養一個,因此鄰居就推薦了我。我的父母都與人家談好了,就差給人家送去了。我爸突然跟抱養的人家提要求,等我長大了要允許他們認我。這人家當然不干,因此這件事就此擱置,再沒有誰提出要抱養我了。
一直到現在,我回想起這件事,我都很感謝我爸。感謝當年的不送之恩。
村里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姐妹,她是她爸媽從別人家抱來的,一開始雙方也約定好,長大后不認回去。可是這個朋友在鎮上上班后,他的親生父母找到她,并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她。當年她的父母想要一個男孩,由于國家計劃生育要求,擔心因超生,家里的房子被抓計劃生育的給拆掉了,因此把她送給了別人。朋友一開始知道這件事,想想父母也是不得已,就原諒并接納了他們。但后來她的親生父母找她要錢給他弟弟買房子,她徹底死心了,原來她父母找到她不是要償還這些年欠缺的愛,只是把她當作錢財的來源罷了。這之后,她沒有再與她的親生父母聯系了。雖然后來朋友沒有再說這件事,但這也是她一生不愿提及的痛吧。因此想想這些,我都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的堅持,讓我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和健康的心靈。
但后來村里人和親戚們都喜歡拿把我送人這件事嚇唬我,我信以為真,害得我小時候一聽說家里要來親戚就躲。親戚在家吃飯時,我基本上都躲在角落,等人走后才敢露臉。這件事給我造成的后遺癥就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但畢竟我是家里最小,還是受到哥哥姐姐們的照顧。很多事情都是他們做,我就是個小跟班。大人干活,我看家,大一點了,在家做飯。因此像插秧、割稻、放牛這些事就都不擅長了。現在姐姐們偶爾還會嫉妒我,說我小時候干的事最少,挨罵也最少。因為從小在家做飯,因此廚藝還不錯,記得高中時候,開家長會,我爸去了。結束時,老師讓每個同學家長寫自己孩子的優點,我爸竟然寫:菜燒的好吃。
現在長大了,工作了,回家變的很少。偶爾和姐姐們聊天,姐姐說,其實父母最疼愛的人就是我了。家里條件不好,但是還是把我送進了大學。
童年的生活雖然過的清苦,但現在想起來,一切都變的平淡,也變的溫暖。童年的每一個經歷都變成了我寶貴的財富。感謝家人的不離不棄,感謝家人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簡書大學堂,無戒90天挑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