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底層邏輯、自我認知、讀者思維、真情實感
17天是一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日子。與我來說,要在這樣的時間段內在寫作水平上有什么大的進步,其實是不現實的。
寫作本來也不是一個能一蹴而就的技能。
如果是談收獲和感悟那還真不少,今天就對這段兒時間的寫作學習進行一個小結。
-01-
“寫作的底層邏輯”這應該是我這次課程最大的收獲,其實也是我最開始參加寫作最大的訴求。
生活中其實陸陸續續都在寫東西,但現在想來更多的是隨心所欲,是自嗨式的。若說主要原因的話,現在看來是自己對寫作重要性沒有足夠的正視。
也不是沒有發現自己寫作上的問題,可這樣說解決這樣的情緒還不迫切,行動上當然做的也就不夠了。
這次較為系統化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將我過去完全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和認識比較模糊的地方都進行了不足。
起碼讓我明白在新媒體寫作當中,一篇及格的文章起碼要滿足哪些條件,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
_02_
“自我認識的提高”是我想說的第二點,比較可能在更多時候不是一件好事兒,但也不完全是壞事兒,它能讓想要進步的人看到差距。
學習的過程可能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的過程,更多時候可能我們自己認為的“還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感覺良好”,實際上是自己給自己建的一座象牙塔。
真實的情況是其實你連還好都算不上,其實你的大腦版本已經該升級,其實你正在見證“那些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就像這句話說的:這個世界就是一波人高速運轉,另一波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不過還好,我如今已經察覺并開始愿意自省,我想只要我愿意堅持成長在下一刻會發生的事情。
-3-
讀者思維,不應該只是你想說什么更重要思考讀者想看什么。
這就有點像我們生活中的給予,不是說我給你什么,而是對方需要什么。不要將“我是為”你好掛在嘴上,卻反而讓好心變壞事,沒有換來感恩,反而拉了仇恨。
即使是山珍海味,如果不是給需要的人,那么也是一種浪費。不可能喚起共鳴和同理心,從而達不到理想上的一個結果。
明確自己公開發表文章的目的,和希望達到的一個成果,這兩者之間找到恰當的方法。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要挖空心思的去想所謂的捷徑。掌握好底層邏輯爛熟于心;多關心身邊的事情積累素材;認真的拆解寫作大咖的文章,不要嫌麻煩,你拆解的越細致收獲會越多。
最后一點是昨天我才悟出來的一個詞“真誠”,對自己真誠也對讀者真誠。
要想讓讀者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有真情實感,一篇文字如果自己都感動不了很難感動他人吧,自己都說服不了可以說服讀者呢。
獨一無二的你才是他人想要看到的,用你的視角看到的世界和體會才是他人想了解的,不同才是分享的最大價值。
ps:未來的路還很長,親愛的小伙伴們,讓我們為了自己熱愛的寫作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