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或許你早已嘗試采用過GTD、番茄工作法、列清單、記手賬(時間記錄)等。看上去時間管理并不難,只要你意志足夠堅定,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更何況我們可能綜合很多種呢!我們做好了計劃,打算全力以赴,可是在開始不久——或許尚未開始,那些美好的方法已經被我們拋棄。
你的手機里或許躺著很多時間管理app。你嘗試著堅持使用它們,它們帶來了更高的效率,一切似乎變得井然有序。可是,這需要怎樣的自律才能長期堅持呢?一段時間之后,不能按時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生活又回到了原點。
有沒有一種時間管理方式,它能讓我們不再拼命追趕時間?它不需要太堅強的意志也能堅持?它不需要把我們弄得緊張兮兮就能取得成效?答案是肯定的。
2
我不是一個意志堅定、自控力強的人,為了偷懶,為了繞過傳統時間管理那些少數人才能做到的前提條件,我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又偷懶又努力的人。
經過不斷試錯,我找到的方式就是:擯棄清單式的傳統時間管理方式,將時間管理的思維推進到精力管理和時空管理的層面,聚焦你最有價值的目標,在特定的時空中全情投入提高效能。
3
第一步:制定目標。
光有時間管理是不夠的。簡單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要進行時間管理?你要管理的時間用來干什么?所以,時間管理的前提是制定目標,是目標管理。 如果我們一上來就拿出時間管理的套路跟著做,可能是不能長久的。我在學習知識管理的時候也發現,知識管理本身其實并不難,關鍵在于想清楚知識管理的目標是什么。
當時間管理中融入目標管理后,我們就會看到,時間管理必須把握住方向。當我們朝著相反的方向出發,這個時候花費的時間是無意義的。還有就是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觀。當我們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跨度來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容易著眼于未來制定合理的目標。就像開車的時候如果老是盯著眼前一小段距離,車是很難走成直線的。
第二步:學會管理你的精力。
《精力管理》一書認為,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才是高效表現的基礎。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四個方面。假設你做了一個完美的計劃,列了一天8小時甚至10小時要完成的工作清單。那么,你的體力跟得上嗎?如果你當天正焦慮、沮喪、恐懼或者憤怒,你還能靜心投入工作嗎?如果你注意力渙散、思維固化、眼光狹隘,你還能保障工作中激發你的創造力嗎?如果你要做的事情與你的價值取向背離,你還能激情滿滿地投入工作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不停地往前流逝,我們管不管它,它都在一刻不停地往前走。我們能管理的,最終只有我們自己。如果管理自己的目的是提升效能,那么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管理你的精力。
第三步:創建全情投入的時空,聚焦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張輝老師(微信公眾號ID:huigeshow)命名了一個“第三空間”的概念,意為特定時段你可以獨處的時空。在咖啡館、辦公室、家等任意地點,只要有某個時段你可以全力投入,不受干擾,如自己獨處,就可以是“第三空間”。“第三空間”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其意義在于,可以在這個時段專門做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哪些事情是“重要不緊急”的呢?這取決于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最有價值的,你的價值觀會指引你找到它們。
第四步:固化全情投入的儀式習慣。
如果我們確定一個行為是好的,要讓它能夠持久,就不能總花精力去想我們什么時候做、在哪里做、怎樣做——這些都需要消耗我們的精力。當我們每次去想的時候,都需要選擇和決定;選擇和決定的時候,需要我們意志足夠堅定,才能保證我們每次都選擇正確的。
在特定的時空(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我們出于習慣去行動,完成正確的事情。如此,一切都會變得簡單,它不再需要我們咬牙堅持。
4
總結一下,時間管理確實不需要那么“忙”,關鍵在于把握住幾個要點。首先一點,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要明確目標,結果導向而不是過程導向,不能本末倒置,不斷努力卻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第二點是要做好精力管理,做更少更好而不是更多的事情。然后是創造“第三空間”,做哪些長遠來看有價值的事情,也就是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最后是把努力變成一種儀式習慣,相信積累的力量,而不是隨時決策消耗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