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這個“為”字之前,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有必要在此說明一下。
那就是臨帖像不像的問題。因為今天我看到有個人,也是臨的“九成宮”,非常像,比我寫的像多了。
但是看他的落款,卻不是很好,跟臨習的水平不是一個檔次的。
包括我前面講的一些字,有不少我寫的都不是很像,因為我臨帖,本來就不是求寫得像的。
你臨的再像,如果不能內化成自己的,到你寫的時候,還是按照自己的套路寫,又有什么意義?
我臨帖,所求的是:這個字要怎么寫更好看?
再往大了講,一幅作品要怎么寫才好看?楷書要怎么寫才好看?書法要怎么寫才好看?
帖,就是參考,就是借鑒,而不是標準。
更多內容,將來再寫一篇專門的文章論述,在這里不再多談,每個人的思路和方法不同,我的同樣只是給大家提供借鑒和參考,認同可以,不認同也可以,重要的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1,首先這個字常見的有好幾種寫法,大家先大致了解一下:
接下來我要分析的歐陽詢“為”字的寫法又不一樣。
我寫的,哪一種都不太像,大家不用管,我從來不會拿我的字作為分析的主體,因為沒有那個價值,我們主要分析“歐體”這個字應該怎么寫,要注意哪些地方。
2,整體上,和“馬”字的形狀類似,無需多說,我們先看間距:
一看這間距,似乎亂七八糟。分析如下:
1)第一筆,是橫線(2)的那一個挑筆,實際上,那是一個點,只是下一筆是長撇,指向那個方位罷了,所以,這一點的間距并沒有問題,它的起筆位置是關鍵,通常在撇和橫的夾角的中間位置。
2)橫線(3)、(4)、(5)的間距應該沒什么疑問,正常寫,這幾筆算是一個小整體,間距也比較穩定,沒什么特殊。
3)橫線(5)、(6)、(7)的間距要稍微小一點兒,這幾個間距,完全取決于橫折彎鉤這一筆的高度,因為中間的四個點,毫無疑問在這個彎鉤當中是居中的。
這樣的話,這幾個間距雖然看上去不是特別規則的那種,但是基本上是均勻的有節奏的,而不是亂來,最終的布白也是勻稱的。
3,“為”字的長撇,非常關鍵。
(1)在田蘊章老師的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當中,講這個字就特意提到這一筆,他不是直直地撇下來的。
而是一個“S”形,請仔細觀察這一筆的形狀。
而且并非偶然,歐陽詢基本上都是這么寫的。(我沒有這么寫,不是我沒有注意到,而是個人不太喜歡這種風格,這也是我并不盲目求“像”的原因之一)
(2)它的角度,基本上是在45°的樣子,確切說,和垂直方向略小于45°(和上面柳體和顏體對比可以看到,上面兩種角度會略微大一點點)。不能太平也不能太直。
(3)注意它起筆的時候,是有點兒特殊的,是一個先上后下的動作,而后行筆都非常細而韌,給人的感覺像一根細細的柳條,但是又很圓潤,不會輕易折斷,這就是功力所在了。
想要達到這種效果,我覺得中鋒行筆是必不可少的。
4,撇之后,是連續三個橫折,長短,方向都不一樣。
第一個橫折,橫長,抗肩最嚴重。
第二個橫折,橫短,方向和第一個橫折一致。
第三個橫折,實際上是橫折鉤,橫長,但是到這里就開始趨于水平了。所有底橫或者起到底橫作用的筆畫,都是這個規律,最后趨于水平。
另外歐體的這一筆特別直,算是個人風格了,并非必須。
5,最后還有兩個細節需要注意一下:
1)第一個橫折將長撇分成兩個部分,它兩部分的比例。
2)最后四點的第一點,將長撇擋住了,這也是一種風格,前提是橫折下方的長撇留的比較短。
“為”字習作:
持續更新,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