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上小學的女兒冉冉委屈的梨花帶雨,向媽媽訴說著后面的一個同學上課時怎么揪她的頭發,怎么欺負她,怎么又把她的鋼筆摔壞了……
媽媽總是靜靜的傾聽著,必要時給她點解決問題的建議。
在一旁的舅舅可坐不住了,舅舅20幾歲血氣方剛的年齡,他哪能受得了自己可愛的小外甥女受這等氣。不吱聲不言語的去學校里找了那個欺負自己外甥女的孩子,把人家訓了一頓,并警告了他。
本想著回去給外甥女的一個驚喜,準備著她下午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高高興興、揚眉吐氣的抱住自己說“舅舅你真棒,還是你最疼我!”
沒想到事情完全出乎他的預料。冉冉非但沒有高興的抱住她,反而更加傷心難過了。
還生氣的責怪舅舅:“誰讓你去我們學校找他了!我們都說好了,他陪我一支新的鋼筆,你這一去都搞砸了。”
聽的舅舅一頭霧水,沒想到好心做了驢肝肺,還讓自己的外甥女受了損失。
朋友說,孩子的告狀你靜靜的聽著就好,她并不需要你真的參與進去,或者去給她報仇!解氣!
他需要的只是把心里的不愉快情緒發泄出來。
這一點就像女人的抱怨,當一個女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發牢騷訴說自己的老公如何如何不好,婆婆如何如何討厭時,她其實需要的就是個傾聽者,而不是真的要你“好,你老公不好,我去把他揍一頓!你的婆婆這么不講理,我去把她教訓一頓!”
美國心理學家設計過一個用來傾訴的小房間,這個小房間用簾子圍成。很多心理有困難、有問題的人,都會在這個小房間得到幫助,談完后就離開。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布簾后面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神父,而是一臺計算機。而這臺計算機會做出的回答也僅僅是“嗯,我了解!”“然后呢?”
然而,很多人的的確確在跟這臺計算機一次次溝通之后得到過幫助。
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況稱之為“凈化作用”。
很多有困難的人,他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傾聽。心里有困擾、有心結,當傾訴后就會舒服很多、釋然很多,好像洗滌過一樣。其實這臺計算機的神奇僅在于它“善于傾聽”。
你以為孩子向你告狀就是向你求助甚至求救嗎?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需要的是你靜靜的傾聽或者給他點解決問題的妙計,僅此而已。
不要小看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們在傾訴的過程中心里其實早就有了主意或者想法了。有些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學著去解決,摸索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想一想誰又不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吵吵鬧鬧的摸索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長大的呢!
大人一摻和進去,事情就變味了,往往會變得復雜而違背初衷,弄的孩子很是尷尬難堪,那么,只有一種結局,孩子以后再也不敢向你吐露心聲了!因為你不是一個合適的傾聽者,他在你這里得不到傾訴的輕松愉快,還有可能會給自己招來一大堆的麻煩,于是,他遠遠的躲避著你,即使心里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愿意和你提起。
往往你一廂情愿的魯莽去學校里、到他的班級里去找老師、找同學給孩子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在同學之間的不良影響遠遠超過了他向你傾訴的愉快,這種得不償失的事,孩子當然會躲避著你了。
我們做家長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靜靜的傾聽、暖心的安慰、客觀的評價、正確的引導,最終孩子會找到一條和平的、友善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會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且把這種心里愉快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歸因于與你的談話,從而產生對你的好感,孩子才會對你越來越信任,會愿意將自己在班級里的瑣碎事情興致勃勃地告訴你。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說話是表達自我,宣泄內心的一個途徑,而傾聽是接受對方的過程。你只有在靜下心來傾聽時,才會理解對方心中真正的需求或看法。
好的傾聽者,用耳朵聽內容,更用心“聽”情感,這一點對于還沒有結婚的舅舅來說是個盲區,所以他才好心辦了壞事。
正確的傾聽態度是達到最佳傾聽效果的前提。學會做一個“會傾聽”的父母是加強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促進形成良好的父子母子關系的有效途徑。
傾聽是一個視覺、聽覺并用的過程,是思想、情感、信息兼收并蓄的過程。
傾聽是對說話者一種最佳的贊美。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愿望,如果你愿意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她們盡情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她們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愉悅感和滿足感,滿足了內心被尊重的欲望。心情舒暢的孩子才會在班里和其他的同學相處融洽,即使較量幾個回合也游刃有余。
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對敏感而善解人意的耳朵,比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更討人喜歡。”
那么,對于我們親愛的孩子,當他需要傾訴時候,我們能給他一對敏感而善解人意的耳朵嗎?!
自從那次事情后,冉冉和媽媽說事情,再也不想讓自己的舅舅聽見。
所以,想讓孩子信任你,親近你,在他告狀的時候,你靜靜的傾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