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與三個大學生,一個高中生一起暢談,話題就是人為什么要活著?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而我人到中年,突然間感覺到迷惑。
有人說,是為了工作為了掙錢而活著。可我有了穩定的工作,剛工作時教師工資拖著沒有錢,現在及時足額發放又熬到了年限又晉升了高級職務很有錢,并有沒覺得有什么區別呀?到了一定年齡自然有工作有錢,這只不過是成人的生活。
有人說是為了自我而活著。為了滿足自己的吃,自己的喝,自己的娃兒學習,還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可我有吃有喝,有孩子上學的生活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可為什么不快樂?很少有人或者說幾乎無人與我看書同行,與我思想同行,家人、朋友、同事構不成同心圓,是不是我有錯?
有人說是為了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之道而活著著。可我前不見導師,后不見隨者,茫茫人海,如一片葦葉,如一粒小米,生命虛無,空靈如夢,我找不到一個支點,撬起厚重的生命,在時光中漸漸變老,漸漸退出人生的舞臺,沒有掌聲,悄然寂靜。
我迷惑在單調的重復的工作中,自己離教育家太遙遠了,這是不是叫平庸?我迷惑在自己離作家太遙遠,這是不是叫無能?我迷惑在看了那么多書,卻無人愿意傾聽,這是不是叫無用?我迷惑在自己說對生活的感悟是那么樣的淺薄,這是不是叫智商如童?
孩子引導我知識就像一棵樹,你不僅要扎深,而且要扎廣。不僅要看古書,更要看現代的書,特別要了解現代人尤其特別是青年人的興趣。古典的東西并不是不好,而是與現代生活有了斷代,我的有利條件就是要建構一個橋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古代的事,把古代的書轉換成現代人的故事。
孩子開導我關注現在的歌曲流行。如華語排行榜、熱歌排行榜、新歌排行榜,往往都融入了中國傳統古典的文化元素,其實傳統的文化很有吸引年輕人的地方,可以練習寫詩歌,寫歌詞,平時吃飯的時候,可以聽些流行歌曲,感悟一下歌曲中的語言魅力,找一些渠道手法感悟,獲取點創作靈感。
孩子告訴我如果你想搞創作,你就想你為誰而創作;如果你現在想研究古典,你就想怎么樣把現實聯系起來;如果你想搞好教學就要廣泛地閱讀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如果你想干什么,你現在就去做,不要有所顧慮,不要有所牽掛。成年人總是有顧慮有牽掛,而年輕人就是怎么想就怎么做,還可以拉幾個朋友一起做。
突然間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青春和活力,看到了夢想和行動,看到了健康的性格積極的心態,看到了自己所缺失的東西。
人到中年人生如茶需要去泡開,需要去品味。年輕人的愛好就如同人生的雪碧,只要夠爽就足夠了。我可以在茶中添加雪碧,創造出生活的新滋味。
向孩子們學習,學習他們對青春的理解,學習他們對人生的樂觀,我可以這樣說, 當你人生迷茫的時候,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吧!他們對生活充滿了激情,感謝孩子們做了我人生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