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國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那么我們就來談談古代“高考”——科舉考試里一個有趣的現象:科舉考試錄取要看顏值(容貌)是否好看。
唐朝參加科舉考試,顏值不高或者長相怪異,很可能會因此名落孫山。據唐朝的《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優長。”,即:一是身材要挺拔豐偉,長相俊美;二是語言表達能力強、能言善辯;三是書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學。在這四條考核標準里,容貌長相壓倒了能言善辯、書法以及文章才學等條件,排在了前面,可見顏值對考試選拔的重要性。唐朝的詩人羅隱就因長相不如人意而屢試不第,史稱“十試不第”。同朝代的詩人、詞人溫庭筠也因為長相問題,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直到咸通六年才謀得國子助教職務;第二年,因主持科考得罪當朝宰相被貶為方城尉,死于方城任上。
明朝第一位狀元就是因為高顏值而被朱元璋欽點。明朝洪武四年,科舉考試原本要錄取郭沖為狀元,可是明太祖朱元璋覺得他相貌不出眾,不能顯示大明朝的新興氣象,于是把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欽點為狀元,“以壯國威”。 明朝弘治十二年,浙江人豐熙考試成績出眾,被擬為狀元,但他跛腳,儀容不佳;明孝宗心生厭惡把他降為榜眼,將原本位居第四,但長得“身型豐偉、面貌俊美”的廣東人倫文敘點為狀元。真是冤枉。
清朝也有類似的事件。清朝初期,舉人金孝廉長相怪異、丑陋,旁觀者見了不忍發笑。但是,此人一進考場,就被負責主持面試考試的王爺挑選為第一,其他王公大臣都很驚訝。王爺解釋說:“這不值得驚奇,此人面目如此之丑陋,卻敢于入場考試。臉皮如此之厚、膽量如此之大,是個做官的料!”僅憑王爺一句話,就決定了一個考生的前途命運。
清朝末年軍機大臣湖南人瞿鴻禨,因為長相與同治皇帝相像而升遷很快,并登上相位。據說,中年喪子的慈禧見瞿鴻禨長相和自己死去的兒子同治很像,因此重用他。后來,瞿鴻禨本人也曾笑著對人說:“予之顯貴,全憑一付面具。蓋孝欽以貌肖穆宗,遂不次超遷,寵極人臣。今予老而失其似,圣眷之衰,或由于此。”意思說:我的富貴,全憑一副相貌。因為長得與清穆宗(同治皇帝)相像,所以得寵、屢次升遷,現在老了,相貌的不一樣了就失去了圣眷。由此可見,官員相貌與官職晉升不無關系。
生活在古代的讀書人,一定非常困惑:到底是生的顏值高好還是顏值低好呢?這真是個兩難的問題。
話說回來,無論現代、古代,簡單的看顏值、看感覺、憑好惡的選人用人標準,是不可取的,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唐朝《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