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生之年要出版一本書,你會叫它什么名字?
其實這個問題很久以前就問過自己,卻一直不得要領。因為感覺有很多很多的記憶,有很多很多的無厘頭的思緒想要通過文字去銘記,一本小小的書里,大抵是我人生的回憶錄,當然我要努力將今后的日子都盡量活得精彩些,這個名字嘛,待續。
正如臺灣心靈作家張德芬所說: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還是那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是那獨一無二的行走的圖書館。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起,我們的人生就由不同的元素組合而成,哪怕是在同樣的時間單位里,不要懼怕,用心成長。每個人的成長進步都有屬于她自己的印記,關于她,關于他,關于我,或是你。
我們被養育的方式,被灌輸的教育理念,自己內化吸收的信息,成長的經歷,以及后來所做過的一切選擇和努力,都是成長為獨一無二的我們自己本身的歷程,生命成長的過程有了思維,感情與情感的等多種因素的賦予,無法簡單的執行復制粘貼的指令。
童年的記憶里滿滿的都是野蠻生長的痕跡
想到這里不免心里贊同的點頭。
嗯,是不那么像女孩子,很...頑皮。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似乎幸福的感知力,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嘗試著動手的創造力...都可以帶來許許多多的快樂。
80后的農村童年記憶里,上學時從家到學校奔跑的路上,晨曦霧靄中小伙伴們打著火把奔跑的嬉戲;放學時空飯盒里調羹和飯盒此起彼伏的撞擊。
四方形的磁帶收音機的回蕩,鳳凰牌三角自行車的咯吱,哥哥綠色口琴的悠揚,自制跟青梅竹馬般領居男孩的玩樂,有自制的火勾鐵環,四輪木板別車在泥土路中的顛簸,砍樹杈做踩高蹺,自制木彈弓的彈性,把傘骨拆了做弓箭的愉悅,山里泥土中燜熟的洋芋和烤雞,方便面佐料中的油炸的田雞;
偏于女孩子一些的玩樂,冬日里在碗里放砂糖和水做冰棍,彈彈珠,抓石子,折紙飛機,做風車,山上摘海棠花,大紅花,吃野果,采蘑菇,用房檐下的蜘蛛網去田野里捕蜻蜓,菜地里的跳動的迷你綠青蛙,七星瓢蟲...
當然除了玩樂還要做家務。跟媽媽開磨坊當助理,自制酸甜可口泛著吉祥之色的米酒,做木瓜涼粉,做咸菜,晾曬自己動手磨細的白色如雪的淀粉和糯米粉,用兩條棒子連接在一起的連桿打豆子...
想到這些心中泛起了快樂童年美好回憶的絲絲漣漪,不得不說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好奇心和動手能力真的很強啊。
野蠻生長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還有電視和閱讀
那個年代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小伙伴有電視機。空閑的時間里,溫暖的午后太陽照過來,高大的的扳枝樹印著斑駁的影子,知了不停地的叫著,還有夜間的蛐蛐。小伙伴們相約在某一家一小排的坐在方凳上著迷的看著《黑貓警長》《葫蘆兄弟》《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
課間十分黑白的連環畫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誰的手里有一本連環畫,那他就是聚集的焦點,腦海里閃現出《七龍珠》的影子。
爸爸醫古文類書籍都是繁體字,偶爾一翻看不懂再不關注,哥哥姐姐去城里上學,不時帶一些課外書回家,姐姐讀《平凡的世界》,大抵還有些印象的雜志書籍如《讀者》,《青年文摘》,《故事會》之類。
對閱讀的著迷不得不提一些很有趣的記憶
猶記一個夏天的午后,跟媽媽去地里做農活,讓我提前回家做飯。忘了那本書的名字,卻對那天的歷史記憶猶新。因為著迷陰錯陽差把鍋子放到火上也不知是水放少了還是就忘了這個放水步驟,總之后來我就著迷的看書忘記了時間。當媽媽勞累了一天回到家里不僅沒吃飯熱乎的飯菜,還發現我居然把鍋燒壞了,于是那天挨了一頓打。
兒時的家是家里建的第三棟房子,青色石塊筑起的復古的圍墻里是一個頗為寬敞的天井。天井里端有一口11米深的甘甜的水井,從左到右三間房,瓦片為頂的木料結構,有兩層樓,各自連通。還有露臺,在莊稼收獲的季節掛滿了金黃色的玉米。我們從小各自有屬于自己的房間,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看書是無比享受的事情。
停電的時候,點著油燈或是蠟燭也要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時八點準時睡覺如鬧鐘的我開始睡晚了。我的房間就在爸媽房間的上頭,因為是木料結構光線會從縫隙中穿透過去。有一天晚上看書正著迷就傳來媽媽的聲音,讓趕快睡覺別傷了眼睛。于是被發現的心虛光芒間用被子扇了幾下以為燈滅了就睡了,然而似乎又亮了許久。第二天這個秘密就被拆穿了。
上了中學一直保持這一個習慣,摘抄。喜歡買A4大小的筆記本作為摘抄本,看到課本上,課外讀物中,有喜歡的句子就會摘抄下來,日積月累也有了很厚的筆記本留存著。無論搬了多少次家,總有一個角落的書架里散布許多書,課本,課外讀物,筆記本...
這么些年來,就像喜歡閱讀一樣,也喜歡買書。對文字的熱愛一直有增無減。
對于喜歡的讀物,沒有特定的類型,喜歡探索,喜歡通過別人的故事增進對這個社會的鏈接,產生知識遷移或是拓寬自己的視野。
回頭看看這些年對傳記,文學類,工具類,醫學,語言學習,財務及成長類書籍和旅行類讀物這些類別有偏好,科技類,職業累,管理類比較少設計。成長長過程中會覺得每個階段會對自己知識的儲備有一些改變,希望以后能夠多閱讀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讀物,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補補課。
回顧了瀟灑姐的課,以后要多多進步才行,感謝閱讀的小伙伴,希望有關我的回憶里,也給你帶去了關于你的美好童年的回憶。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不在他出,就在此地。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無中生有的過程,書籍也一樣。我不確定我能寫成一本書,但開始寫,寫下來,寫完這一個篇章,然后再繼續。
“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怎么寫出來?”
瀟灑姐大概列舉了三種形式:
第一種:一氣呵成式。
選題,確定寫作目標,寫作,完成,編輯,交稿。是那種一氣呵成的知道要寫什么的沖動下完成的書寫;
策略?有寫作沖動立刻馬上寫別拖延
第二種:準備的怪圈。
選題,閱讀,閱讀,閱讀,閱讀,閱讀中找素材,閱讀中期待靈感出現,交稿日前一日突擊寫作,編輯,交稿,覺得寫著沒勁;
?別在不自信準備不充分的消磨中耗著,別去等待和尋找那個開始的點,要在開始寫作中學習寫作。
第三種:隨心所欲式。
狀態和靈感同時存在。與規律性寫作相反,有時間有狀態時多寫,否則少寫。選題,閱讀,閱讀找素材,寫作,焦慮,卡住,停筆,再說。一個月后再想起,重讀,想當初,繼續寫,不滿意,再擱置,循環往復,耗時很久。
策略?不能順其自然,要有計劃,設置目標,路徑,里程碑,做到任務分配又適時調整,趁早行動。
于此,瀟灑姐的建議是:
找到最有效的能寫完的規律,找到寫作過程中最有效的流程,即使是一個業余愛好也要做到有大概率的有把握去把它寫完的共識。
保證動筆?有進展?寫完要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有好的想法,描述想法,確認想法,做到隨時記錄,別讓它溜走。
第二,把想法擴展到細節,人物,故事,場景,順著這個思路把自己要寫什么,怎么寫用文字描述出來。
第三,明確用戶畫像。是按自己的意愿者寫,還是有明確對象感的寫。把自己當做第一個讀者,培養跳出來閱讀自己作品的能力,因為好的作品吸引的,打動的本來也都是同類。你就是這個同類代表,首先就要寫給自己看。
第四,要清楚你的文字給他人,社會,甚至這個世界提供什么價值。好的文字一定能提供思想,情感,實用的價值。要清楚文字的價值導向,并慎重,鄭重,為自己和別人的時間負責的去書寫,讀者會去一一驗證它。
第五,擬大綱,搜集素材,整理,開始寫初稿,從讀者,編輯,身邊的人去要反饋,修改潤色,然后從第二部循環往復,最終定稿完成它。
想寫,要敢于開始寫,敢于公開寫,不怕別人批判。寫作六字箴言:開始寫,寫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