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掉思維里的墻>書中說“有房才有家,房子是安全感的象征,是荒謬的想法”。
此觀點,我不敢茍同。
試想,戰爭年代,人們顛沛流離,舉家遷移,居無定所的情況下,雖然全家老老少少在一起,可何來家之安全感。今日的住所也許就是明日的出發地。沒有一寸可以自己想停留就停留的說了算的地方。
古代君王權傾朝野,每寸土地都為他所有,每個國民皆為他子民。可他依舊斥巨資修建宏偉宮殿。就連死后陵園都要在生前設計建造,讓靈魂有地安息。我相信,沒有宮殿的帝王們是沒安全感的。
再來看看現代社會,男婚女嫁,第一條就是房子,有幾家父母是同意無房就嫁女的?
房子雖不是全部,但卻是一種安全感。無論男方是租房、貸款還是全款購房,都足以表明,男方想證明自己可依靠,可提供安全感。不論多大,能棲息就行。
上班時,那是愛的出發地,滿腔熱忱開始新的一天。
下班時,不再猶豫、徘徊,可以邁出堅定的步伐,朝著家的方向奔去。
家是凝聚兩個人心靈的地方。
房子可以給獨居者以安撫。當你只身一人在外地打拼,經過奮斗,終于有能力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一個屋子時,你會不再害怕房東定期的上門催繳房租,更不會害怕房東不定期的通知臨時搬家。你可以安心的睡到自然醒,安靜的碼著公眾號的文字。
文章里說,買房禁錮了人的思維,人們不惜花費一生的心血買房。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都是情非得已。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當人們被滿足了生理需求后,就尋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人們希望生活于更好的環境中,包括居住環境。那么相對于過快增長的房價,80%的人們都無法輕松的購房,獲得一席之地。所以,有房,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它能使你的綜合價值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
就目前沈陽的房價來說,租市內二環的一處五十平米十年房齡簡裝的房子,租金約2000/月,24000/年,10年月24萬,20年48萬。如果,同樣五十平米的房子,在三環以外,8000/平,總房款40萬,首付10萬,月供2000,那么15年左右就可還完房貸,并且獲得房子所有權。
如此計算,買房是相當合算的。關鍵就怕,房地產被部分人炒作買賣,成了吸金工具,寸土寸金。原來看好想買房的市民們,瞠目結舌,望而卻步,但傳統思想里,人又不能居無定所,漂乎不定,所以硬著頭皮,不吃不喝也要買。
癥結在于,市場的需求,政府的調控,經濟的刺激。僧多粥少,必然引起僧們的恐慌
,故而惡性循環。
所以,不能片面的說房子是安全的象征就是荒謬的。買房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就如同《異類》中講述的從成功者中總結的十項原因。這十項中任何一項都很難單獨支撐一個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