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 讀者在讀一本書時,如果讀懂了,就會對作者的意見完全贊同,讀者也被啟發(fā),被說服或被影響了。但是沒有讀懂呢,讀者就需要理論來支持這個論述,比如說這本書架構混亂,四分五裂,各不相干;或者作者談到重要的字眼時模棱兩可,造成一連串的混淆困擾,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讀者可以說這本書是沒法理解的,也沒有義務來作評論。若對作者的意見不同意或暫緩評論,我們還會有進一步的考量。
?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爭鋒相對時,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 ?當讀者與作者達成共識后,掌握住他的主旨與論述,便是與作者心意相通了。事實上,詮釋一本書的過程是透過言語的媒介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讀懂一本書可以解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認同,他們同意用這樣的說法來說明一種想法。因為這樣的認同,讀者便能透過作者所用的語言,看出他想要表達的想法。
偏見與公正
? ?理想化的辯論需要滿足三種條件:
①控制情緒
②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
③派別之爭會有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在爭論時,多一點理性的光,少一點激情的熱,用同理心來閱讀。
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
? ?判斷作者論點是否正確時,可以用這四個概念向作者說明:
①你的知識不足;就是在說他缺少某些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
②你的知識有錯誤;就是說他的理念不正確。
③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就是說他的推論荒謬。一般說來,荒謬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缺乏連貫,另一種是前后矛盾。
④你的分析不夠完整。就是說他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問題,或者并沒有盡可能善用他手邊的資料,或是他并沒有看出其間的含意與縱橫交錯的關系,或是他沒辦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這些都需要讀者能精確地指出書中的問題點。
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lián)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和各個部分的大綱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jīng)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
智慧禮節(jié)的一般規(guī)則:
9.除非你已經(jīng)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qū)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