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轉化案例1
大學畢業就來到鄉村教育一線從事班主任工作,對于班級管理自己真的沒有半點經驗可言,新班主任、新學生、新集體……種種新的工作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學優生始終有種超越自己的自信,不論是誰做班主任來教都會積極表現,但學困生對于新的老師適應就不明顯,或者說是一種無言的對抗,初等講臺我就面臨著班級里幾名學困生的“挑戰。”
高天航同學是班級里“出名”的學困生,對于學習沒有興趣可言,學習動力更是沒有一點,課上不是睡覺就是看小說,課下根本不在教室里待著,上課總是遲到,不做值日,不寫作業,完不成各種學習任務……看著他種種劣跡,我內心萌生出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還有救嗎?也可能是我剛剛走上班主任崗位,對于班級管理還欠缺經驗,對于學生的了解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看著他的頑皮樣子,我內心是很心痛的,但我不能直接干預,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叛逆情緒提前出現是現在學生的普遍問題,于是我就從學生的內心、家庭、學習三個方面入手,對高天航同學進行深入了解,不僅僅是看他課堂表現來評判他的行為。從之前班主任那里我了解到了這個學生學習一直不積極上進,個人品行還不錯,內心里是善良的,行為上有點懶散,雖然不按時完成作業,但只要及時督促都會完成;通過同學們的描述中我了解到高天航同學平時和同學們的關系一般,集體活動很少參加,表現也不突出;通過家訪我了解到高天航的父母是個體養殖戶,很少關心他的學習,平時放學就送到托管班,以為孩子在托管班里就能完成作業和學習任務,回到家里不聞不問,缺少對孩子的理解以及溝通。種種原因造就了現在的高天航同學,他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缺陷——口吃,我想這就是他的種種不料表現的根本原因吧。于是我想了一個方法來鼓勵他。
開學第三周的語文課上我指名叫他讀課文,當時他正在和同桌大談特談頤和園的美景就像他去過了一樣。看他眉飛色舞的精神頭,我想讓他來展示一下,高天航表情很不自然的站起來看著我不說話,他意識到了自己沒有聽課就低下了頭,我沒有批評他和同桌說話,鼓勵他說:“高天航,試著讀一下課文,講一講你最喜歡的頤和園哪一處景色?”他慢慢的抬起頭,對我說:“老、老師,我都沒去過,我說、說不出來。”班級里的學生哄堂大笑,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反而會更增加他的畏難情緒,我和大家說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也融入到咱們參觀頤和園之旅中,走到講臺前,我播放了一段輕音樂,邊走邊讀課文,走到高天航身邊,我示意他讀課文,他看著我鼓勵的眼神,端起數來正裝其事的認真的讀起來,雖然因為口吃會有停頓,但是我看到了他的認真,他很珍惜開學三周以來這第一次上課發言的機會。當他完成一段課文的朗誦的時候,我示意大家給他鼓掌,頓時他害羞的紅了臉,低下了頭。雖然對于其他同學來說很普通這是一次普通的課堂閱讀,但是對高天航同學的第一次課上閱讀展示,就是一次挑戰。雖然平時他種種表現不好,但是這次在課堂上他認真的讀課文、認真的把握老師給他展示自己的機會,雖然口吃影響閱讀表現,但是他還認真完成了任務。這對他來說就是成功的。一次小小的進步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我鼓勵他下節課繼續課文閱讀展示,他及時的給予我一個肯定的眼神,下課后他到辦公室找到我,對我說:“老師,謝謝你,我雖然讀的不好,但我會努力的。”“那你想克服自己的困難,讀好嗎?”我反問他,“嗯,我想讀好,我也想好好學習。”孩子的話永遠都是純真質樸的,我拉著他的手拿著語文書對他說:“回到家里先進行預習,找出不會的生字生詞進行查閱認識,然后一句一句讀通順,慢慢練習讀流暢,當熟練之后再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就可以了。我相信你能行。”聽了我的話,他憨憨的笑了,向我敬禮后回到了班級。從那以后的日子里,每節語文課程他總是第一個舉手朗讀課文,漸漸地開始回答問題,語文作業也能夠及時完成,到后來作文課也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完成習作。讓我更欣慰的是他的口吃不知不覺間改掉了,當小學畢業的那一天,他向我深深鞠躬,當一句“老師,謝謝您,再見!”從他嘴里說出來的時候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學困生的改善部能急于求成,慢慢的感化學困生內心最善良的一點,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我本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確保教好每一個學生”“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的原則,從學困生抓起,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實行成功教育,并長期堅持下去,真正讓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學生中形成"趕、幫、超"濃厚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全面提高學習成績,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心鼓舞的心情,學生就成為學生的負擔。”沒有學生從上學之初就被貼上“學困生”的標簽,在學習過程中都是在學習興趣沒有積極調動的情況下產生厭學以及自卑的心理,學校是塑造學生的搖籃,教師就要利用自己的教學手段以及一顆博愛的教育之心去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是建立在對知識的認知與探索的不斷實踐,教師不能揠苗助長的只關注成績的高低而劃定界限,更不能因為學生的表現而判定是否是學優學困,每一個孩子都有自身的閃光點,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要發現學生的優點去放大、贊揚,進一步提升各個方面的發展。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河”。學習也是一樣,學困生之所以學習不好,就是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他們越跟不上,就越厭煩學習,成績也就越來越差。轉變學困生,是每一位教師時刻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愛心、耐心和恒心去喚起學困生的上進心,進取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為他們填平知識缺漏,促使學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