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很小的時候,我對電子設備的“危害”還沒有足夠的意識,反倒覺得讓他在看動畫片挺“省事的”,再加上針對孩子的早教片,動畫片,兒童娛樂節目也層出不窮,名目繁多,大兒有時候一看就一兩個小時。后來,我漸漸發現他最喜愛的活動就是看動畫片,玩兒游戲,很難停下。玩兒輸了就滿地打滾、撒潑胡鬧要求接著再玩,把我氣得夠嗆,我們之間因為這事沒少鬧矛盾。
關于電子設備給我們、尤其對成長、發育中的孩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很多文章都有敘述,不少甚至是“危言聳聽”。有家長或學校完全“禁止”孩子接觸電子設備。我的想法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電子設備的時代,電子設備就如同歷史發展中的其他“工具”一樣,應該是由我們人類使用,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生活的一個工具,而不應該完全摒棄或者“禁止”它。另外即便我們通過父母的“強權”,在孩子的生活中完全“禁止”了電子設備,孩子可能會由于“禁止”而特別渴望,偷嘗“禁果”。再說我們當父母的也不可能一直扮演警察的角色,孩子很快就要離開我們的視線獨自求學,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呢?“最重要的還是孩子要能培養“自律(Self-Discipline)”的品格,具體到屏幕時間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對孩子說明了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人際交往等等所帶來的危害,這方面的案例很多,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此外,我們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即孩子會沉溺于電子設備,甚至“上癮”,希望孩子能夠自己管理自己,因為“媽媽不想當警察監督他,再說他也很快會離開家獨立求學,媽媽也不可能一直監督他”,所以我們希望就這個問題與孩子達成一個可執行,可操作的協議,先試運行一段時間,再根據試運行的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注意,這個制定協議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親子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過程,而不要成了父母的一言堂。比如孩子有可能會說:“我們班的誰誰誰就可以一直玩兒游戲什么的”,我們可以說“他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問題”,或者“,每家的情況不同,沒有可比性”等等。總之,讓孩子在平等、寬松的環境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最終制定的協議應該是親子雙方都愿意接受的,切合實際的協議。關于屏幕時間,我們最后與孩子達成的協議是這樣的:周一到周四,沒有屏幕時間;周五晚上是MovieTime,但是要在做完作業,洗完澡之后。周六周日的屏幕時間是兩集動畫片(一集21分鐘)或者20分鐘的電子游戲(需要他自己設鬧鐘),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是看動畫片還是玩兒游戲。但也要在完成作業之后。放假期間的約定同周六周日。關于為什么要加上完成作業之后,純屬我的個人觀點,即要事第一。我認為完成作業(尤其在北美小學基本放羊的“快樂教育”體制下,我給孩子的這一點點作業量,個人覺得是有必要的),我知道有的父母是很“不看重”作業,則沒必要加這點限制。
這個協議看起來很不錯,具體執行起來,各種情況是層出不窮。但是不管碰到什么情況,只要想到我們制定協議,限制屏幕時間的目的,即:讓孩子學會自律,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完全禁止孩子接觸屏幕,也不是與孩子“權力斗爭”,“贏”了孩子;另外讓孩子體會到被愛,被尊重,親子雙方能夠保持親密、融洽的關系,那么對于協議執行過程中的各種“意外”就能從容應對了。
比如,周五晚上洗完澡做完作業都八點了,過了規定的時間,彼此商量的結果是讓他們找個短一些的Movie看;有的時候他們不想看電影,想玩兒20分鐘的游戲;有的時候鬧鐘響了,游戲正在一個節骨眼上,多玩幾分鐘再退出,等等。最近兩人都放暑假了,屏幕時間的協議執行,成了我們天天要面對的功課。另外最近又出了個新情況,6歲的弟弟也開始有作業了,由于一個人完成作業之后用屏幕時間的時候,另一個人不免“禁不住誘惑”,于是他倆自己達成的約定,倆人都得完成作業之后,才能用屏幕時間。大兒幾年下來,已經養成了習慣,基本能做到自律,不用我的干預,小兒則開始用各種方法“挑戰、試探”我的底限,剛才上演的一幕是這樣的:
午飯后,倆兒看的動畫片大概還剩十分鐘,我困了上樓午休。正要睡著之際,小兒上樓來找我,說要我的手機看15秒,原因是剛才他去洗手間,哥哥沒有應他的要求暫停。我當然是“溫柔、堅定地說不”。“溫柔堅定地說‘不’”這一著,在小兒這兒,我用過好多次了,屢試不爽。意料之中,小兒開始“胡鬧”,折騰我的頭發,拍打我的身體,想“激怒”我。沒想到為娘的我并不上當,靜靜地躺著任他表演,看他投入的樣子,心中還有些忍俊不禁。最后他干脆脫了衣服,在我身邊躺下,我摟著他柔軟、光滑的小身子,不一會兒就睡著了。
當然,在屏幕時間這個問題上,除了制定協議,父母自己以身作則,減少屏幕時間,與孩子一起挖掘、發現更多有趣的替代活動也很重要。屏幕之外的世界,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