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作為一種商品,需要我們花錢才能獲得;但保險又與一般商品不同,你花了錢,拿到的也只是一張合同,甚至可能什么也拿不到,因為現在很多保險合同也都電子化了。
花出的是真金白銀,而到手的所謂保障不過是一紙合同。
人都厭惡損失,不愿意失去,如果非要失去什么,那至少也要等價換回其他東西。非要買保險,都會更傾向于買返本型產品,而這些產品就是掛個保險的名字,保障功能其實很弱。
再加上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復雜,合同條款、代理人的講解也都是一大堆專業術語,一般人不容易弄懂,弄不懂就更不愿意花錢買。
本文盡可能用大家能聽懂的話,結合我的一些經驗,來介紹一下什么是保險、保險有什么用、如果要買該怎么買……
1
什么是保險?
你的汽車,停在路邊,突然下冰雹,把車玻璃打碎了。肯定要修車,如果你自己花錢,相當于自認倒霉,自己承擔了損失;你的健康出了問題,莫名得了病,若自己花錢去醫院治療,你口袋里的錢又要少一大筆;你的身體甚至生命也會碰到意想不到的情況,又是一大筆開銷。出了意外,后果自己承擔的,專業說法叫風險自留。
聰明的你肯定會想,有沒有可能在出狀況的時候,有“別人”替你買單呢?哪怕幫你結一部分也好啊,還真有,別人替你買單,專業說法叫風險轉移。
愿意無償為你買單的,是你的親友;需要你先付出一部分,才給你支助的,那是你的單位,還有可能是政府或國家,后者主要就是我們的社會保險。你說你不愿意拖累親友,也不愿意給國家添麻煩,那該怎么辦?
別急,商業保險就是為你準備的。
你買了車險,你維修車玻璃的費用就由保險公司給你買單;你買了健康險產品,不幸得了病,保險公司給你醫藥費、治療費;你買了意外險,當你遭受了意外情況,身體受傷,保險公司也同樣為你承擔花費;你若買了壽險,當你有一天去見馬克思了,保險公司還會再給你的繼承人一筆錢。
你肯定會問,保險公司有這么好嗎?它憑什么給我維修費、治療費?問到點子上了,保險公司再怎么好,它也是公司,是公司,它就要賺錢營利。所以你要想讓它給你買單,那你得先花錢買它的產品才行。
你還會問,那這和我自己承擔后果有什么區別呢?我把錢先給保險公司,然后有事了,保險公司再賠給我,還不如自己把錢存起來,自己直接承擔不就完了?
區別在于,你自己對于一些大意外的后果可能是無力承擔的,而這些大事情發生時,保險公司賠給你的至少會多于你買保險花的錢。
舉個栗子,A車險公司開發了一個車玻璃險。你花100元買這個險,當你的車玻璃被冰雹打碎了,保險公司賠你400元。這款產品一推出,共有10個人買,保險公司收入1000元,這一年中間,只有你一個人的玻璃碎了,保險公司賠給你了400元。相當于你用100元,修了400元的玻璃;而保險公司凈賺了600元;另外9個人花的錢就相當于消費掉了。
如果買保險的10人中還有另外一個人的車玻璃也碎了,保險公司就要賠給你們兩人共800元,保險公司還賺200元。當有三個人出現狀況,保險公司要賠1200元,它在這個產品上就虧本了。另外,那些沒出險的人第二年也不太情愿再投保了。保險公司一看,這不行,生意沒法做了,得提高保費,明年再買,你得花200元或更高價才賣給你,甚至還可以針對上年出險情況,進行差別化定價。所以,保險就是玻璃沒碎的投保人為那些玻璃碎了的投保人進行的一種補貼,即沒出險的補貼出險的,然后保險公司再分走一杯羹。
到這里,你知道了,保險就是你提前花一筆錢,當出現損失時,保險公司替你來買單。如果沒有出現損失,你花的錢就是純消費,真正的保險就是消費。也可以說你花錢買保險,換回來的是一份財務保障,雖然叫保險,但它不能為你徹底消除風險,它只能減輕你在遭遇風險后生活質量受影響的程度。
保險就是消費,重要的事再說一遍,當選擇保險產品時,凡名字中有“分紅、滿期返還本金”的產品不建議優先購買。這一點比較違背人性,如果你在買保險時既想要保障還想要本金返還,那你得到的保障往往是不夠的,這就違背了你買保險的初衷。
而保險產品根據為你保的對象不同,可以分成財產險、健康險、意外險和壽險等;保險公司根據所賣保險產品不同,可分為財產險公司、健康險公司和壽險公司等。
2
你說,我開車很小心,停車都停地下車庫,冰雹也砸不到,100%不會出問題。如果你100%能保證自己不會出問題,這用專業術語叫風險規避,你沒有風險那你就不需要買保險。
只要你不是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自己沒風險,那你就或多或少有買保險的需求。你小心謹慎、成天宅在家里,遭受風險最低,可以少買或不買;如果你從事的是高危行業,你需要多買,當然如果風險太高,保險公司也不愿意再賣給你,你想買也買不到。
健康險、意外險都是同樣的道理。要視你自己的情況來確定。
對那些不常發生,可一發生就后果嚴重,例如身故、大病和意外等,可以買保險產品來降低這些情況發生時對生活的影響。對那些雖然經常發生,但發生了后果自己又能承擔的,比如小孩生病的門急診掛號費、醫藥費等,只要家庭收入尚可,就沒必要買這方面的保險。
3
該為誰買保險?
為那些面臨風險大的親友和財產買。如果不好確定,就把握一條,為你家里的頂梁柱買,你家里誰收入最高就為誰買。作為頂梁柱的父母們保險買齊全后,再給孩子買,這一點是與我們通常感覺相違背的。大多數家庭都是在有了孩子后,風險意識才被喚醒,抱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先給孩子買,而這正好做錯。
4
確定給誰買后,那就越早買越好,晚了買同樣的產品會花更多的錢。而你若為父母買,當他們60歲后,你能為他們選擇的產品也非常少。
5
接下來就是從哪買。
先在網上做比較,看條款、弄清保障的內容。面對保險代理人時,一定要講明自己的需求,代理人講解不清楚時,要親自看投保書或保險條款,直到弄懂為止。所買的產品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初衷,不要被帶歪了。你買白菜為省1毛錢還貨比三家,買保險更不能怕麻煩。
如果覺得自己選擇太耗時間,可以找保險經紀公司,這類公司不像保險中介只為保險公司多賣保單,保險經紀公司往往會站在客戶的角度,為客戶尋找最合適的產品。
如果所選的產品幾家公司類似,保費也接近,則優先選大公司。
確定好保險公司和產品后,要選擇購買的渠道。同一家公司同一款產品在不同渠道銷售時,價格可能不一樣,挑對自己最有利的。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利益,涉及到行業監管,這里就不多說了。
6
在哪買、買什么都決定以后,就要考慮交費年限,可以選擇長交費年限,這樣每年的花費少一些,如果出險,獲得的純保障也最大。
具體到花多少錢來買,這里有個雙10原則。
你所買產品的保額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花的保費要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以下。如果你花了超過年收入10%的保費,換來的保障達不到年收入的10倍,那說明你買了儲蓄型、帶分紅或偏理財的產品。
7
最后再總結下,你若不愿意看上面的文字,看這8條就夠了。
1)保險就是消費,如果想理財就不要買保險;
2)損失什么對生活影響最大,就為誰先投保。一句話,先為人買,再為物買;
3)為那些一旦發生后果嚴重的風險,投保身故、重大疾病和意外等保險。其他的則不是必須的;
4)身故對應壽險,重大疾病對應健康險,意外則有意外險,購買順序,壽險 > 意外險 > 健康險;
5)先為一家的“收入來源”頂梁柱投保,其次才是孩子;
6)保費和保額要遵循雙10原則,就是用低于收入10%的花費來買超過10倍收入的保額;
7)產品類似、保額、保費相差不大,則優先選擇大公司的產品;
8)盡可能選擇長的繳費年限。
最后一條,如果你已實現財富自由,就沒必要再買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