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小學時,我是剪發頭,經常混跡在男生堆兒里,彈彈子、拍樣片、騎單車......
我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期末考試前三名肯定有我,所以,對于整天玩的臟兮兮這件事,我父母和老師也不怎么說。
上了初中,那時學校興分班,按照考試分數決定這位同學分的是好班還是普班。
初二,我的期末考試成績剛上好班分數線,就進了好班上課。在這重要的一年里,我遇到了我的終極閨蜜M小姐。
在情竇初開的年齡里,我和她的初二生涯全都放在了看帥哥、傳紙條的事情上。結果,初三分班時,自帶學霸氣質的她輕松留在了好班,而我回到了原來的普班。因為好班和普班的學生質量差別很大,所以,初三一年,我包了我們班所有考試的第一名,并且沾沾自喜,因為我是第一。可是,班級全年第一的我只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并且剛剛上線。
因為我沒有競爭對手,站在高高的站臺上,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對比,沒有競爭,我在我的舒適區,享受著自己的成就而對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無動于衷。
2.
“你們宿舍都成獎學金專業戶了!”
大學四年,這句話是我們330宿舍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事實也如此。
我們宿舍6朵金花,從大一開始,上課全坐第一排,圖書館借書一起去,晨讀相互叫起床,哪怕想賴床,也不好意思地爬起來洗漱了。
這樣的學習環境,不想拿獎學金都難。
還真有一次,H妞真的沒拿到獎學金,回到宿舍,她一個人悶悶不樂,我們也都不敢吱聲生怕惹怒了她,結果,那學期過后,她比我們五個人學習都努力,不但過了大學英語六級,還拿到了一等獎學金,我們也高高興興的接受了她的請客,吃的不亦樂乎。
同樣的環境中,相互比較是人性,如果你的比較對象,也就是競爭對手是正三觀的,那你自然也會緊追慢趕,起碼不至于相差甚遠。
3.
簡書、知乎上太多的寫作大神都是我的競爭對手。他們也許草根出身,也許專業編輯,但我只和他們的寫作能力競爭。
開始我關注雞湯、方法論這種文章,以為自己也可以寫。但實踐過后,我發現,沒有文化底蘊,寫的文就像沒放鹽的雞湯,比白開水還難喝,因為我對比了大神的文章和自己的區別,它們有血有肉,五味俱全。于是,我準備抱起歷史、社科,好好啃一啃。
每天點開簡述看熱點已經是我尋找靈感和尋找差距的必須動作,我在尋找差距,齊頭趕上!
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歡挑戰?因為那樣會讓自己的小成就暴露在陽光下,離開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面對競爭對手的心情是痛苦的,可過后,看著成長的自己,心理的滿足感更重要。
與其靜靜坐著,無所事事,不如尋找點競爭對手,讓自己找點刺激,才能不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