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好友A從小在溫馨小康的家里長大,父母和諧,家庭幸福。一直受到保護的緣故吧,性格有些任性,也不常和父母交流,偶爾還鬧鬧小脾氣,不過出門在外也會“媽、沒錢了!”、“爸、我想買個新手機”,父母自然是辛苦一些也會滿足。A不怎么和父母交流,他也覺得沒必要,大學時學校收個額外費用才會偶爾一兩個電話。A有自己的女友、有自己的哥們兒。平時工作之余打打游戲、約約會,偶爾和同學聚個餐。
? ? ? ?漸漸的,A越來越成熟,脫離父母獨立的也越來越快,他會自己實習,自己打工,和女友旅旅游,經濟上和父母的聯系變的越來越少。
? ?“孩子,你還有錢嗎?”電話里A的母親關切地問,“有有有,唉呀,不是說了我有實習工資嗎,我經濟寬裕著呢……”電話里這樣的對話屢見不鮮,有天我們一起去吃飯,A的電話又響了,“媽,說了我有錢呢,你怎么又打電話,好了好了,知道了。”
“我媽總是擔心我錢不夠,我這么大人了。”我們也都覺得大人擔憂過多,聚餐喝了酒后我們一行人說說笑笑的出門去。
“給二寶打個電話,這也是,一個月連個電話都沒有。”
“孩子忙,再說,打電話也不知道說什么,不要給她添麻煩啊”
你懂什么,老奶奶從老爺爺手中搶過手機“喂,二寶嗎,是媽,你還有錢嗎,經濟寬裕不,媽不是怕你沒錢了么……”
? ? 我們怔了怔,小A頓時紅了眼眶,那句“孩子,你還有錢嗎,是母親和他電話的理由,是不知說什么又不想他不適的借口,小A從小不愛說話,父母和他溝通常用的那句“孩子,你還有錢嗎”是他們之前最多最自然的對話。
? ? ? ? 他們不知道如何打給你,他們不知道和你說什么,他們只能想從前一樣,問問你“孩子,你還有錢嗎?”
? ? ? ?他們只是想聯系你而又找不到好的借口,就像你說的我很好,我用不著你們了。可是作為父母,他們之前因為被我們需要而充滿力量,因為我們的依賴而倍感溫暖!
? ? ? ? ?從小,我們依賴他們,他們給予我們,種種付出和我們生活交錯構成了親情的紐帶,他們不想因為不被需要而淡出你的生活。
? ? ? ? 不要讓我們和他們之間的溝通只剩“孩子,你還有錢嗎?”,不要讓他們只能這樣打開話匣,打個電話給她,“媽媽,我也想你”,“爸,今晚我回家吃飯”。